【熊妈·共读】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卑感,它可以成为自我放弃的借口,也可以成为自我努力的动力。这是自己可以选择的。
所以,我们今天就讨论了这些努力方式的更多可能性
大家的讨论灵感总是在临结束时爆发,导致我们老是舍不得按时结束,这是个什么病?得治啊[捂脸]
侯蕾语写,2021-03-16 06:44:35
窗外的雨一直淅淅沥沥在下,昨天的阳光万里已经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据说这两天全国的天气都不算太平,昨天一下沙北京就成了北宋辉煌的图景,占据了整个朋友圈的窗口。
我看上海的天气预报今天也显示有大雾,到现在外面雨的这个声音让我觉得有些担忧,出门鞋子踩在地上多半还是会湿的,加上要连续两天往外跑,星期四还要去校园里上课,还是会比较有心理压力。
在刚才我们在共读的时候,其实完全忘记了外界的环境,因为非常投入,不知道我的小伙伴们是不是如果一样享受这种互动的过程,每当这个时候我声音就会越来越高,甚至老公和孩子在那边睡觉都可能会被炒的。
其实今天探讨的这个话题,跟自己多年来的成长意趣相关,因为每个人都在面临克服自卑感,寻找优越感的主题,这是为什么我喜欢阿德勒的原因,也许他的那些标准定义内涵方法都我原来的理解看起来一样,但内涵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你认真去体会之间的逻辑关联,就会发现一点都不违和。
可能只是给的某些定义覆盖的范围有所不同而已,如果你愿意完全可以用它来解释自己以往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情况,当然那个见的是问题,也有可能是好的,这就是我们看书得到的新知呀。
所谓新知者,不仅仅是他说了这样一个方法,我发现我以前做的不对,下次可以教他这样做,还有可能是成功案例呢,就是以往我就是这样做的取得了成功,但我一直不知道内在的原理到底到底是为啥,现在看了这种说法才发现,噢,原来它是有心理学或者社会学等等背景支持的。
所以你看并不是以往,我没有做到的才是心知肚明做到的让我更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也是一种新知,而且这种新知对于自己的鼓舞意义是非常大的。
所以你看阿德勒所说的,为什么对外同样一种生存环境,不同的人却会有完全相反的解释,我就记得怀孕那会儿有一次跟爷爷一起去侯瑞那里做客,就说到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某一件事情还没有做成这样一个前提条件。
侯瑞说,如果我付出了很多,努力还没有做成,那不得饿死啊,而我则说如果我都已经付出了那么多,努力那么做不做成又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你看这就是不同的内在逻辑,对一件事情完全不一样的解释体系,得出的相反的结论,生活中这样的案例不要太多,阿德勒从小体弱多病甚至差点死去,但他没有像有些病重的孩子那样变得苍白脆弱,甚至自怨自艾,而是发愤图强,在并不出众的外形条件前提下,付出了更多的学习和成长的努力,让他在智力上,学习,理论上成就了比别人更辉煌的收获。
所以每个人都是在想要超越自卑感,拥有优越感的过程中,不断的努力的,昨天周蕾在自己的语音写作里面提到他,对这一部分理解不是很透彻,就是因为自卑和优越,原本是因为硬币的两面,正是因为我们的自卑,所以想要找到优越,但是寻找优越的方法和获得优越感的途径是千差万别的,有些人会把自己的悲惨当做卖点,你再去分享以此造成在别人心中我很特别的效果,这也是在追求优越感,因为从广义上讲优越感可能意味着我能吸引别人注意,或者我跟他人不一样,我是特别的存在。
今天阅读的部分责任会提到很多看起来很自负的人,其实是特别自卑的,这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了解也非常一致,我们会觉得为什么他看起来会对别人不屑一顾,其实是因为他很担心自己真实的样子展现出来以后会被别人认为不怎么样。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打造的外壳里,这种东西就像乌龟的壳一样,跟他的生命始终相伴。
我特别感谢周蕾在最后提出的一种可能性,他说当我分享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为什么一个全职妈妈不能放开眼光去做微商去做销售?为什么那些外卖骑手不去做价值感更高的工作门槛更高的工作,他说你这样说的时候是不是也是在要求别人必须要按照你这样说法做,你觉得我的这种说法最好了呀,为什么你们都不这样做呢?
我觉得可能表达过程看起来相似,但是在于你在这么说的时候,给没有给别人留有余地,这个余地是我提供的,只是不同的选项你可以选择也可以不选择,这是你的自由,我不强迫也没有强迫的意愿。
但强不强迫不是最后一步吗?前面的都一样啊,那前面的那一部分是给你展示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说这个展示能够让你意识到原来我想那些其实是非常狭隘的,或者说世界原本不止我原来设想的那一点点,至少在这里有人提出了第3条第4条道路,从此我可以打开眼界,未必选择第3条第3条道路可能因此自己去找到了第5条第6条甚至789条,那这都是所谓的成果。
所以你看我们在表达的时候,AR给到他人的感觉和自己想呈现的其实会有很大差别的,如果我们不加区分或者说自己就没有把这种差别显示出来,那么别人就没有知道的可能。
只有勇敢的把它当做一个形象呈现,在他人面前才有了进行分辨,别人不同意我来讲清楚自己的意思,这样一个可能性的过程。
我记得有一次我跟周蕾因为某个话题有不同的想法和意见,进行了几轮来回的解释,冯华就说一开始第1次在听你讲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原本是不认同的,我觉得里面有些问题,后来朱主任提的这个问题,你对此进行解释的时候,把你原先小说的那个说的更清楚了,所以我认同了你的观点。
所以你可以把它当做真理越辨越明,但其实非常简单的,我们在说一件事的时候,自己内在这些逻辑是非常清楚的,可是正是因为这种清楚反而会让我们没办法很清晰的向别人表达清楚,就是因为内在是通畅的,你觉得很多东西没说也应该展示出来了吧,所以就没说,导致了别人理解上的偏差。
自卑感和优越感也是这样一种状态,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所谓1000个人有1000个哈姆雷特,但是你在表达的时候,很可能不是全面的展示你心中那个哈姆雷特真实的样子的,所以别人在看到你的理解再形成自己的理解是他是一个多重折射的关系,但不像镜子那样媒介非常清晰准确,所以就一次一次的造成偏差,每次只要差一点点失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
所以沟通是如此重要,如果你觉得一个人对我来说非常非常的宝贵,我觉得不能让他有一点点误解的可能性,我会做很多的努力去让它更好的了解我的意图,那么这个时候其实我们之间的链接是会更进一步的,所以我会说非常感恩,因为有这样的人他是能够帮我把以前自己注意不到的盲点,整的越来越清楚的。
今天还提到了另外一个观点就是成年人是只能筛选不能培养的,前两天在,呃,不是两个星期之前在发共读收费通知的时候,我转了这样一个图片,当时只是觉得,唉,对我自己的行为是一个很好的佐证,那今天呢会对他有进一步的延伸。
最简单的一个就是当我这么做的时候,要达到最后筛选的好效果,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样本要够大,你接触的人要够多筛选的效果才会好,才会找到更多的志同道合的人,就像一个漏斗一样,你接触的人如果很少的话,筛选到跟自己频率相符的人,那个几率其实是很小的。
那怎么样进行这种筛选呢?在现在网络时代其实便捷性也大很多了,不像原来我们所处的就是家庭环境啊,设呃自己的社交环境,比如像上班这种那可选的范围其实并不多的,如果这些人里面刚好没有跟我频率相投的,那就出现曲高和寡,或者我觉得自己很孤独这种场景,但现在有了网络,很多原先没有见过面的人也有机会建立起彼此的链接,我们的筛选样本可选的范围就更大了。
但是有这样一个可能性,它的范围更大,并不一定意味着你能够找到合适的对象,因为容易呀,那一定在有些地方难度会增加的,比如说通过网络时代,你怎么样让一个人真实的了解你,其实现在大家都活在微信里嘛,朋友圈就是一个特别公开的展示渠道。
现在不管是做微商的也好,还是其他销售也好,大家都会在朋友圈打造属于自己的形象平台,但其实打造这个词本来就带有了一些刻意调整或者端出一幅怎样的状态,这种刻意为之的感觉。
就像我们小伙伴也经常说不太愿意发朋友圈或者发朋友圈会分组,我不是说这种行为有什么不好,没什么的,只是个人选择而已,但是如果你的目标是想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想要让更多的人看见真实的状态,那么不加思索不加筛选不加区分的真实展示,就是一个必经的渠道。
最后一个话题挺有意思的,我的小伙伴们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其中有一个说法是,有些人他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我付出了很多,努力才取得了现在的成果,这种可以说是耻于谈努力吧,就好像如果我是付出了那么多才获得这个成果,那么我的那些努力就显得不那么珍贵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的理解是这是每个人的判断标准的问题,凭什么付出了很多努力就获得的成果就显得不珍贵,只有那种看起来举重若轻,轻轻松松就可以取得的成功,才会被人们所称颂嘛,这跟我们原本接触的普遍意义上,价值感是不是也是有差别的呢?
通过努力获取成功付出很多有相应的收获,这种做法什么时候变成了所谓人比的呢,对,如果说我轻轻松松就可以取得你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都拿不到的成就,确实很让人羡慕啊,除非你是想要自己凡尔赛,否则的话这本来就不是常态,又何必因为我做不到而感到自己敌人一等呢?
当然了,还有一些想法跟这个又有不同,就像周蕾分享的那种,我自己暗戳戳的鸡巴不知道你们知道我是怎么做到的,避免给我娃培养那么多的竞争对手,所以我也在最后有成果之前,不让你们看到我的孩子有多优秀,免得你们把我的私房技能给学了去。
其实这种就更没必要了,不是说这个想法本身有什么问题,每个人想法不一样而可以接受的,关键是就算是你一五一十的把你究竟怎么做的放到朋友圈里,因为实际的表述跟你操作的过程还是有差距的,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你表达的和别人接收到的时间又有一个差距,经过这层层误差以后,别人想要从你朋友圈里发的这一点点,就清楚的看见你究竟是怎么做的,才有了今天的成果,本来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甚至像我这样做了很多努力想让别人更清楚的看到我,究竟是怎么做的才有今天的成果,这样的努力都费劲扒拉,很难实现,你又怎么会担忧,就凭你的片语之言让别人把你最核心的竞争力给偷去了呢?
如果这个道理不难理解的话,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是有谱的,就是通过你在朋友圈的展示,是不是就足够让别人偷师这件事不是那么难判断的,那为什么很多小伙伴还是有这样的心理呢?在背后的目的究竟是啥呢?
这么看来,我已经逐渐习惯用目的论的框架去思考问题了,既然你说出这样的事儿又心里知道,其实它达不到这样的效果,那么一定是给自己,自己再找某种借口,那最可能的情况就是我可能做的不那么连续,或者我认为我都已经没有做到这种最好的效果而对自己有内心的批判。
有的新的批判其实蛮正常的,就像你今天有讨论的,当我把自己放的低到尘埃里,这样别人给我的客观反馈就会比我的评价要高,我就倾向于相信别人的评价,但这样是一个恶性循环,我们都说要建立自己内在的评价体系,其实这是越来越依赖外在,因为只有外在你才能发现我够好,久而久之就像吸毒一样上瘾,对内在的评价体系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不相信。
我们都说家庭教育要培养孩子的自信,但是事实上生活当中有很多客观的影响因素存在,就好像昨天跟贝达的语文教研老师分析被打语文产品的时候所说的那样,大多数的家长认可阅读能力,深层阅读精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呢,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件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因为重要但不紧急,所以就会很让位给紧急,但不重要的事。
不过这里有一点点小问题,就是那些所谓紧急的事情其实并非不重要,像是自私修辞手法,写作套路,这种语文基本知识他对于一个人理解也是很重要的,但这个重要程度经常会因为太片面而被我们强调的过重了。
我就做出一个很武断的决定,就是我们在学校里面孩子们学的那些东西,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它不涉及到文学修养,不涉及到独立思考,只是最简单这方面考察的字词套路而已。
可是你要在应试教育这个体系下去混,你就必须要接受这些,必须要在人家的这个体系下获得比较好的效果,才能够保证自己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才能够让我有机会把这些深度阅读独立思考的优势发挥出来,它就像一个敲门砖一样。
这个地方真的是很难避开的一种局面,因为应试教育嘛,它最主要的特点是公平就相对公平,既然是公平那就只能选择一些僵化的,没有什么不同的理解可能性的准则,去进行判断。
而这些僵化的准则作为判断标准又会引发下一轮的偏向,人们认为这些僵化的东西是最重要的,但其实并不是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而言,他的沟通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情商以及自我表达的能力跟自己相处控制情绪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更重要的,但是他们却因为没法量化被排斥在了,必须要学习的范围之外。
不是不能学习,而是学习要付出的代价会比较大。
我们都知道这一部分只能在家庭环境中打好基础,到学校里面呢,只是一个辅助的展示过程,事实上每个孩子在去到学校之前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基本上已经定型了。
但是这意味着家庭教育一定要做和学校教育不一样的是现在,问题就在于学校教育的比重也在加大,就是他在筛选拥有教育资源的这个过程中,所占的重要性越来越高,所以家庭教育很多时候就主动的向学校教育,看齐不去做那些学校教育,想做但做不了的事,而是开始巩固学校教育,原本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去打的那个价值点。
学校教育真的就像是在工业生产线上水平线操作打造出来的那些模具一样,他们千篇一律没有什么特点,但是标准就在于很好选拔,比较相对公平。
但是家庭教育呢或者说教育本身就注定它必须是农业,因为每一个人都不一样,在今天呢,我们朗读的过程中也提到了这一点,我们要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在人格这个意义上,他们和我们成年人之间是平等的,即使你在能力上,理解上,逻辑表达上,都有各种很明显的差异,但是本质上他也是一个人。
所以我很赞同或者说认可冯华在跟佳佳沟通的时候,所做的这种努力,能明显的看出他是把家家有5岁的孩子当做一个可以理解我所说的所有内容的人,去跟他进行沟通的。
经常会觉得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你跟他讲这些没有用,其实不是没有用,而是对我们来说太麻烦,所以我们总觉得能够替你做最好的决定,我觉得替你做了好了,可是如果现在他不懂,我们就不跟她说,以后他也不会忽然有一天自己就懂了,中间的锤炼过程哪里来呢?
从这样一来看到我们也可以发现,其实我们在教育方面很多思想是一脉传承的像性教育也是这样,我们期待着孩子一夜之间忽然自己就懂了却不给他们恰当的渠道也自己不跟他讲,但是这些都是要通过学习的,它不是基因里面某个蕴含在精神胚胎里自然而然的东西,即便就是自然而然的也要有机会去练习尝试才能够更好的呈现啊。
所以我们作为父母其实任务还是很艰巨的,这种兼具不在于帮助他把学校那些弄好弄清楚,而在于学校里面不教的那些,我们这里都不能错失,所谓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也在这里学校能教的,你都已经知道标准讲话内容有限,我们的目光依然要紧随着学校教育的指挥棒,这个里面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帮助孩子去适应学校教育的那套规则,必要的情况下给他们做一些提前的练习演练,但是另外一部分的职责不能放弃,那就是关注更长远的目标。
在正面管教中,我们会用挑战列表和未来的品质技能列表来帮助家长关注到这一部分,但其实操作起来还是会有困难,就是因为功利化的东西对我们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了。
但那不意味着我们现在可以不做调整,不做努力了呀,时刻记得我要的目标是什么,在行为的时候才能够选择最适合的方向,有一天我都已经放弃了,忘记了我想要的目的,那么就真的只能随波逐流了。
作为家长,我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活,是不是要随波逐流,但是一定舍不得让孩子用随波逐流的方式,轻而易举的错过了成长的重要阶段,但是我们能给他们做的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示范。
所以用心的去追求那个自己喜欢的热爱的认为值得的事业吧,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讲,她可能现在还看不到每个事业背后牵扯到的更多利益链条,但是他会看到妈妈爸爸执着于某一件事情为她付出努力,并且坚持在做的样子,这种精神会成为他以后往前走的人生底色,也会成为其最重要的价值观。
侯蕾语写,2021-03-16 07:10:55
26分钟5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