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被朋友圈里的一个文章题目击中——说说高考结束后的那天晚上,你是怎么度过的?我一向是个会因回忆而柔软的人,但我对高考却着墨甚少。我在心里默默怀念,又默默地临摹出一句句温柔的诗篇,但写下来的,一句也没有。
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无可辩驳的懒,高考之后我再没有依靠过文字为我解决什么问题或者纾解什么心情,这大抵是不对的;第二个原因,是这故事里面牵扯了一个前男友,而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实在是头疼得很。我害怕我回忆的笔触让人觉得我放不下,而此前我又一直在逃避这种放不放得下的问题。
你看,“害怕”、“逃避”都是心理的问题,而心理的问题,我本应该拿写作来解决的,从小到大,文字一直是我的心理医生。我现在不再害怕,也不需要再逃避,甚至当年的事情太久远,我也不需要去回忆。
所以这不是我的回忆录,我写下来,是因为,我要给自己一个心理诊断报告。
----------第一个故事----------
6月7日的早晨,大概有那么20分钟,让我觉得人生尤为漫长。爸爸总是体贴而周到,提前几天就提出要开车送我去考试。前男友提议说不如我们一起赶考,我用尽了一切理由说服爸爸,只为了在当时认为至关重要的一天,可以和喜欢的人共赴战场。
我们并不允许带手机进考场,只能提前一天约好,几点在哪里等。很罕见的,那一天我准时到了,他迟迟没来。我们碰头的地方是十字路口的小卖部门口。等了大概10分钟,心情变得焦灼,总觉得路上每一个人都在用余光瞟我。有人甚至欲言又止地想要靠近我,大概知道为何这个还有一个多小时就高考的学生要滞留在这里。
我只能假装什么事也没有,坐在单车后座上看语文的练习册。我至今还记得练习册的颜色、我翻书的手势、练习册外行人来来往往的马路,还有那个要被我盯穿的表盘。由此推出,我大概是一点都没把心思放在那本练习册上吧。
我很喜欢用一件小事去推理这个人是怎样的人,用在自己身上也不为过。
我喜欢仪式感。我喜欢一个人,我愿意为他做很多事情,但我并不允许自己牺牲。再但是,有时候我还是会为喜欢的人牺牲自己很重视的东西,在意识不到的情况下。
别问我是怎么推出的,这是我的心理诊断报告。
----------第二个故事----------
下午考数学,爸爸送我去的。我睡觉起晚了,却一点都不着急,临走之前还在看错题集。这件事其实是爸爸告诉我的。高考前家里人对我说的最多的是“不要紧张”,我对家里人说得最多的是“我不紧张”。
爸爸说:“我知道你还是紧张的,从你瞄那几眼错题集就知道了。其实有什么用呢?不过,我也不说破,由得你。你不知道你紧张,才是最好的。”
如果我爸爸有圆圆的肚皮,他一定会气定神闲地摸着它,给我讲他有多么细致入微。
我从小到大考试都不紧张,只有爸爸因为太紧张把我五点钟叫醒的份,我从来不会因为这个失眠或者心跳加速。
只有爸爸发现我紧张。这种紧张很神经质、很天真地认为临时抱佛脚的几分钟能改变什么。
后来我发现,如果我在意一个人,我不仅表面上不在意,连在心底都会彻彻底底地说服自己不在意。只有在失去时,才发现自己把自己欺骗得多么彻底。
----------第三个故事----------
关于高考印象最深的故事已经讲完了。但最开头问的问题是高考结束后的那天晚上,你是怎么度过的。
高考后和前男友碰头,他很兴奋地说:“哎你考得怎么样?”又在我还没想好怎么回答的时候转口说,“不对,不应该问你这个问题的。”
我们各自假装淡定地回家,之后又溜出来回合。这天算是我们比较正经的约会,但我记得的只有一场电影,因为它拍得很烂。那种男朋友选的电影要努力地欣赏,但其实只是无聊地在乌漆墨黑的影厅里打发时间的感觉,让我对看电影这种约会形式好感全无。
电影这种质量参差的东西,只适合为了看电影而约会,绝对不适合为了约会而看电影。
如果单单问我高考有什么遗憾,我觉得是,没有和后来真正有联系的好朋友互相拥抱、说一声道别。我大概也和他们真挚甚至是反反复复地说了“加油”,却没有说“五年后、十年后我还想有你在身边”。
谢天谢地这些人还在我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