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父母告上了法庭,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延时拍摄-

time-lapse photography


第38篇

自7月20电影院恢复营业以来,多部新旧电影轮番上映。


前段时间和朋友去看了《误杀》,尽管已经看过一次,但还是值得“翻煲”。


还有一部值得再看一遍的是去年在中国上映的《何以为家》,又名《迦百农》。



迦百农是圣经中的地名,系加利利海附近一域,在西布伦和拿弗他利的边界上,今已成废墟。


生而为人,无以为家。就像迦百农这片废墟,何以为家?


战争、贫穷、父母、孩子;在电影里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在战争和贫穷的背景下,父母和孩子的矛盾。


两个互相纠缠的个体,自孩子出生以来就分不清了。


在网上看到这样的一句话:


“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天生无法平等”


“父母决定了要不要给孩子生命,孩子却无法选择要不要出生”


主人公赞恩,不知道他多少岁,也没有身份,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却干着大人们的活。


因为作为家中最大的孩子,他要承担起“养家”的责任。


家里有数不清的孩子,一家子挤在破烂不堪简陋的建筑物里,他们的住所还不能称之为“家”,生活条件不可描述。



对他们来说,能活下去已经是最大的恩赐了。


贫穷是这个国家生活的常态,流浪在街头的赞恩,对这种现象人们已经习以为常。


收养赞恩的单亲妈妈拉希尔、给赞恩买果汁的路人以及给赞恩和约纳斯洗澡的陌生人等;但是这些都无法填补赞恩心里的苦。



失望往往是累计而成的,妹妹被卖和死亡是赞恩爆发的导火线。


“因为身边的人都是这样的”


害怕成为异类的我们,往往都背着内心做着和别人一样的事情。


电影,最害怕的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给事实加了一层滤镜,但是现实事件并没有被PS过。


“创造一个生命并不伟大,只是本能”


“没有人要求你一定要孩子”


“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做负责人的父母,那么至少,我们可以选择不做父母”



孩子没有办法选择是否降临在这个世界,但是他们拥有幸福与爱的权利 。


但是对于赞恩的父母来说 ,多一个孩子,就多了一个赚钱的工具。


控诉生活的赞恩,最后也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一类人。



“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钱。”


“生活是个婊子,我以为我们能做好人,被所有人爱,但上帝不希望我们这样。”



幸运的赞恩被上帝选中,拥有了新身份,移民到了瑞典,但还有很多像赞恩一样的孩子,还在过着和赞恩一样的生活。


不难理解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对生小孩的欲望值越来越低。


当我们没有能力带给孩子幸福生活的时候,宁愿不要孩子。


因为自己的私心,把孩子生下来,却要他们过着“艰苦”的生活,是一件自私的事情。


没有一个课程教我们如何做父母,也没有一份考卷能有一个标准让每个人成为及格的父母。


状告父母的事件还会继续出现。



更何况,像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里说的,这是一个“众生皆有病”的世界。


人一旦降临在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孩子不是你防老的工具,不是你赚钱的工具,更不是你炫耀的资本。


我希望所有不能好好照顾自己孩子的父母都不能拥有孩子,是不能,而不是不要;


赞恩的控诉不是一种请求,而是一种“诅咒”。



 生而不养,是父母最大的恶。


-  END -

撰文/排版:A-lam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