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在我们感受到挫败的当下,这种体验无疑是痛苦的,我知道你感觉一天也受不了了,急切渴望摆脱这种痛苦。但我想告诉你的是,逃避或许能让你暂时不去面对痛苦的感觉,但是一味逃避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让你的人生陷入恶性循环。”
0
写在前面的话:
根据我的咨询经验,很多人之所以纠结,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现在的工作虽然谈不上提升能力,但总有些割舍不下的东西;二是自己不知道有什么样的能力,担心出去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我们都知道,在充满竞争的职场中,能力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但问题是,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他们具备的能力并非天生的,而是后天磨练的结果。
那么,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每个人千差万别的能力?
只有我们找到了根源,才能谈及改变自己,迈出关键的第一步。
1
小林(化名)是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学历,毕业后在企业做过一年多的工作,因为性格内向拘谨,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做事难免处处受阻,感觉糟糕极了。
家人劝小林,这么辛苦的工作不赚钱还不稳定,做着还吃力,不如索性辞职考编制吧,毕竟编制内的工作稳定舒适,好歹有个保障。
于是小林辞职回家全职复习备战公务员考试,然而遗憾的是,她考了两次都没能考上。
小林焦虑不已,家人劝她不如退而求其次,先考个事业单位的临聘做个过渡,从考试难度而言要小很多。
考上之后的小林一干就是三年多,什么时候能够转正还是个未知数,这让她很是纠结。
首先,临时工的稳定性和待遇都差。
通俗来说,临聘就是临时工:稳定性很差,签的是劳动合同,属于劳务派遣形式,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关系;
临时工的待遇更是一言难尽,在小林所在的单位,临时工和正式工的待遇相差两倍多,还有正式工的福利什么的都是临时工所没有的。
其次,临时工的发展空间等同于无。
受管理方式的限制,单位想要提拔也不会考虑临时工的,对于任何一个有职业理想的人而言,呆在这里确实是消磨时光。
最后,即便不稳定、待遇差、没有发展空间,小林依然不敢离开。
从她的陈述中我发现,小林不敢离开的原因如下:
一是她依然不甘心,觉得自己如果再努力一把,说不准就能考到编制了;
二是她已经32岁了,职场经历简单,并没有其他行业的积累和经验;
三是她自述性格内向不擅长和人打交道,她一度觉得自己适合做技术,但可惜所学专业是工商管理,没有专业性;而人际沟通是她的短板,如果从事非专业性的工作,无疑没有优势。
“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我觉得自己什么能力都没有,该如何寻找适合的职业定位呢?”小林困惑不已。
2
小林的状况很能代表一类职场人。
他们所学的专业没有专业性,往技术道路发展缺乏根基;性格较为拘谨,人际沟通能力较弱,往管理方向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他们既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环境,又无法在体制内获得良好的发展,有的甚至连体制内的门都进不去,他们每时每刻都会被巨大的焦灼感和无力感吞噬,想改变,却又不知从何入手。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明白能力是如何形成的。
根据我的咨询及观察经验,一项能力的习得,大体是这样的回路:
首先是摸索与尝试,其次是获取外界反馈,然后根据反馈进行选择或调整,最后进行重复与强化,直至形成一项稳定的能力。
举个例子来说。
孩童时候的你我并不是一开始就孤僻不爱说话的,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表达欲望。
但为什么同样的表达欲望,有人就能形成良好的表达能力,有人却受困于表达呢?
如果用这个回路分析,大体是这样的:
有可能你在一次表达过程中遭遇到了不好的感受和体验,于是你的脑海中就形成了一个自动思维(开口说话等于痛苦),每当你想要开口说话时,这种痛苦体验就会涌上来,让你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由于你不想说,自然或主动或被动地与能够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失之交臂,你不会参加演讲更懒得辩论,也提不起对朗读的兴趣,更不想和人接触。
长此以往,你越不想表达就越不愿表达,越不愿表达越不能表达。
一言以蔽之,由于过往不好的体验,导致你的意愿缺失,不会采取相应行动锻炼这个能力,而相应的能力自然会止步不前甚至出现退化。
直到后来你确信,它就是你的短板能力,并且你会本能地想要绕开这个能力。
结果往往是,你越退缩,你的能力就会逐步退化,最终可选择的路只会越窄。
3
听完这段分析,小林的眼眶突然湿润了。
她和我说了一段经历。
小林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小时候的她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
在她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母把她接到了身边,并给她办理了转学手续,然而在新的学校里,她感受到了来自同学们的鄙夷和嘲讽。
有一天,小林和一个同学聊天,突然那个同学捂住了鼻子,找个借口就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