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连接是一个互联网技术底层,在即时通信、push等对数据传输实时性要求非常高的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具体怎么实现的,没必要在这里做详细介绍,本文的重点也不在这里。那么这里要讲的,是一个理念,就是我们要和用户维持一个长连接机制,即用户在哪里,用户关注点在哪里,用户什么时候活跃等,我们都要去第一时间相应,保证用户在第一时间能够想起你,快速找到你,完成转化。
相对应的,还有一个短连接。其实就是和用户产生一次通信,就结束了。比如我们结婚拍摄婚纱照,高考填报志愿等很多活动,其实一辈子只有一次或者零星的几次机会,用户和商品服务提供者就只能产生很小很小的交集,我们把它称之为短连接。
实际上我们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和长连接打交道的,出行、吃饭、穿衣等,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所以这里对于绝大多数产品经理来说,我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都是基于长连接这个场景的。
那么我来举一个例子,今天上午去公园里面玩,因为比较大,里面除了有公园自己的小商铺外,还有很多自动售卖机分布在很多健走道边。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无论在哪家的自动售卖机上,无论价格贵还是便宜,基本上都能发现可口可乐的产品。基于我们做产品的经验,其实这个时候人的需求其实是解渴,只要是水就能满足需求,当然如果是糖水还能增加一些额外的享受那自然是更好的。但问题来了,为什么总有可口可乐的影子,为啥没有农夫山泉、没有娃哈哈、怡宝?虽然好些也有,但只要你去仔细观察,基本上都有可口可乐的影子。
这就像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他有能够帮你解渴的能力,只要你口渴了,他就能随时随地帮你解决问题。突然有一天,一个新朋友和这个老朋友都出现在你的身边,则为新朋友说自己也能帮你解决问题,且吹牛比这位老朋友厉害,请问你会怎么选择。大概率大家还是会选择这位老朋友,因为信任,因为喜好,因为习惯。就跟我们总会跟别人说自己特产多么好多么好,我们也会特别想念妈妈做的饭菜,虽然无论五星级酒店大厨多么的专业做饭多么的好吃多么的卫生,对应的妈妈做的多么的糟糕,我们还是会觉得妈妈做的更好吃更香。这就是熟悉(品牌)的力量,不断地战友和影响用户的思想,最终极大地降低了交易的成本。
在这里我们不去评论售卖机生意是否赚钱,也不考量可口可乐是否赚钱,只讨论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意义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只要有人的地方,只要他们感觉到口渴,就应该想要喝水(可口可乐),那么可口可乐就这么去覆盖就好了。就这么简单,和我们做产品的思路是一样的,想用户之所想。这也就和用户产生了无时无刻的链接,只要你口渴这个链接机制存在,我可口可乐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理念,这也是可口可乐这么多年长盛不衰的原因,穿越了互联网之前的电视报纸时代,到了pc时代,再到全面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变化的是世界,不变的是那个在我们口渴时永远出现在我们面前的红色的可口可乐。
其实,早先在pc互联网时代,百度也是这样的思路去做的,虽然不是面面俱到,但用户关注的比较大的方向基本都挖握住了。浏览器门户——hao123,各大搜索引擎上部的搜索框,很多网站内嵌的搜索框,比如新浪、搜狐等(不一定特别准确,如有纰漏还望指正),很多软件内置的搜索框也是直接跳转到百度,另外那个时代网络不好导致经常找不到网络的错误页面,里面也会有百度的搜索框。可以说,用户所见之处,几乎都有百度的身影,只要你想要去找搜索,想要找到答案,那么你就能快速找到搜索框,且基本上都是跳转到百度。当然,百度也不是白拿,也花了很多的未知费用,也通过百度联盟养活了很多的垂直站点。当然到达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app内部的封闭,流量被稀释到各个不同的app上,即便是百度自己的搜索app做得多么好,最终也无济于事,再也无法像pc时代那样随时随地的百度一下了,这也就决定了百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怎么都没办法翻身的原因——底层逻辑变了。也不是百度不努力,也不是百度额基因,移动互联网下的Google若不是抓住了安卓系统这根救命稻草,在其基础上搞起来了Google play等超级巨无霸的应用以及对应的商业模式,其下场和百度不会太好哪去。
好了,讲了那么多,在现在流量巨贵的情况下,我们要如何去保持与用户层面的长连接呢?方法其实是非常多的,那么最关键的一个点,还是回归到本质的点——需求,用户有什么样的需求,在哪里可能需要,什么时候,应该满足什么样的需求,思考逻辑和可口可乐其实是一样一样的。
比如用户在哪里找到的,什么时候找的,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到你的等等。简单说,用户可能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要跟踪到哪里。比如用户都在用微信,我们就要去搞公众号、小程序、发朋友圈,不仅仅要自己搞,还要尽可能让我们的用户去帮我们搞(用户裂变),微信视频号,抖音(类似今日头条等视频平台)、百度seo、qq,如果有app要做aso,还有知乎、贴吧、知道、百科(各大搜索引擎的百科)、微博、各大直播平台等,凡是有流量的地方,如果精力足够的情况下,以最小成本全部覆盖。
同时,产品内部也最好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比如分享裂变奖励,做好用户画像,分层去给用户做召回(push、短信、邮件),多场景多维度的去跟用户互动。
甚至我还看见过一个非常骚的操作,因为开发一个攻略类app成本非常低,于是有人一口气开发了很多的类似app,名字里面各种各样,最后都带着这个app名字,里面也有app的下载,用户搜索这个名字的时候,会发现居然有那么多攻略,说明这个app很出名哎,再看看评论(可以刷,成本很低),都是很正面的,于是就心满意足的下载了。
不要担心这样做会骚扰到用户,如果你做的这些都是基于用户的需求去做的,用户也一定会欣然去接受的,就怕为了影响用户而制造场景,这样可能就会过犹不及,反而起到了反作用。
如果把这个展开了说,每一个地方都可以有更多可以说的部分,不过这都是要根据自己产品的特点去进行分析。通过多维度去影响用户的角色,占领用户的心智,用户就没有什么选择了,在进行相应的操作时,就一定会且只会想到你,那么这件事情大概率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