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家可是有仨宝呢!
老太君
我的姥姥,今年九十高龄,熬到了四世同堂,是我们家的老太君。
用我姥姥的话讲,我们是地道的泊来户。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太姥姥的男人游手好闲,赌博输尽了家产,一走了之。太姥姥拖家带口一路逃荒从婆家(偃师)回到了自己的娘家(新密虎头崖)。为了维持生计,太姥给人家浆洗衣物、缝缝补补,牙缝里省下钱供她读了六年书。之后战乱不断,食不果腹,太姥急匆匆相与了一户殷实的人家,把她嫁给了我姥爷,安了家落了户。
颇有知识见地的姥爷手把手教她识字、备课,经人举荐做了一名教书先生。解放后,两人忙于投身革命工作,倒也志同道合、琴瑟和谐。文化大革命开始,姥爷家的成分不好,两人被划为“臭老九”、“黑五类”,返回老家“劳动改造”。
年幼的居无定所、生活的困顿折磨,让姥姥变得刚强、尖锐、没有安全感。在她眼中,唯有握紧手中的钱才能走到哪里都不怕。生活中,她极为节俭甚至于吝啬,经常做些窝窝头、野菜馍来“忆苦思甜”。
然而,对于我们姊妹三人的教育花销,却从不吝啬。后来,我们仨工作后结婚、买房、买车遇到困难,她都一次次伸出援助之手。用她的话说:钱就是要用到正经事上,平常节省着点没啥!
如今,她已年逾九十,早已不复从前的风华正茂。就像一棵苍老的树,褪去了往昔的枝繁叶茂,只余下遒劲的枝干等待着冬天的到来。每日絮絮叨叨的话里除了对以往的回忆外,总还牵挂着身在他乡工作的孙子、关心着我的工作我的孩子。而我,每天上班都要去看看她,陪她说一会儿话,才能抚慰她的牵挂。
后来,我从网上买来理发工具,每个月给姥姥理发便成了我与她的另一段相处时光。这又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的苦楚,每隔一段时间,她就兴冲冲的给我剪个学生头,又或者拿着用电烧热的电梳子给我烫出“别致”的新发型。
时间让我们换了个位置,不同的是,姥姥却从未嫌弃我拙笨的手艺。
后勤部长
父亲家中姊妹九个,他排行老大,读了四年小学就辍学帮助家里干农活,放过牛、捡过粪,什么苦都吃过。长大后,为了分担家庭重担也为了能吃口饱饭就去下煤窑,干活从来不惜力,因为识得几个字会写写算算,又为人踏实,就被提拔为劳资管理员。家里穷,一直没人介绍对象。后来有人介绍我母亲给他认识,而母亲是独女,要入赘落户女方家里。父亲不计较母亲家里成分赖,二话不说就同意了。
母亲说,队里让推土方建大坝挣工分,别的女子一次推一筐土,她要推两筐,这样可以帮帮身体不好的姥姥和姥爷。可父亲来到我们家,推土、干农活、挣工分,从来没让姥姥姥爷累到过。他力大无穷,一次能推三筐土,一百五十斤的粮食一次能扛两麻袋。
于我,最幸福的莫过于坐着父亲的自行车到城里看电影、听大戏。闭上眼睛感受忽明忽暗的阳光掠过,耳边风声微扬,觉得自己就像长了翅膀高低起伏飞过天空,一串清脆的车铃洒满浓荫。早已忘了看过什么电影或台上咿咿呀呀唱的什么,印象中街边两角一筒的奶油瓜子和绿色清爽的麻糖尤其滋味绵长。
六十多岁以后,父亲赋闲在家,干起了我们家的后勤部长,每天采买、做饭、带孙子、照顾姥姥,每天翻着花样做吃的。当别人烦心着中午吃什么时,他一个电话悠过来:饺子做好了,回来吃吧!
一日三餐,做做端端、洗洗刷刷,似乎早已成了他习以为常的任务,可我知道,这琐碎家务的背后浓缩了父亲对家人的爱与关怀。而回家吃饭,也成了一天的工作之余我与父亲难得的相守时光。
当然,父亲的暴脾气也是远近闻名。一言不合,不论人前人后批头一通训斥。虽然有时候难以接受,可换个角度想,四十多岁的我在他眼里依然不过是跟在他身后的小儿女吧?
弄潮人
我的母亲虽为女性,却时刻走在时代的前列,用她的行动影响着我们的成长。
当年,初中毕业后去上中专学技术当工人是最流行的趋势,为了能报考中专,家长们托关系、找路子,想尽一切办法。母亲却毅然决定让我去上高中考大学。虽然高考已经恢复了十五年,可对于闭塞守旧的乡下人来说供应女儿上高中考大学还真有点浪费。参加工作以后,当我每个月领着三百多元的薪水才体会到母亲在当年十几个月不发工资的情况下是如何艰难的供着我和弟弟的学业。
后来打听到我们这里也可以参加成人高考,就让我去教委交钱、领书、填表给中专学历的哥哥报考大学,她说:“你们姊妹三个只有老大没机会上大学,既然国家现在有政策,就让他再多读点书、多学点知识,以后会有用的。”结过婚有了孩子的哥哥又去上大学在我们村也是一大奇闻。
母亲退居后勤工作以后,时间宽裕了起来,不甘寂寞的她又开始翻阅大量书籍学习营养健康知识,她说:“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没有了好的身体,就没有幸福的晚年。以后我就是咱全家人的健康保健医生。”于是,各种花样食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山楂蜂蜜酱、柠檬姜芽煲、川椒酒、冰糖米醋、水果酵素……
哪个学生胃不舒服了,母亲就把她的宝贝拿出来,配上她的推拿手法给用上,不消多时就不疼了。有一年暑假我感冒发烧,身体亮起了红灯,输液十天也不见起色,反而有胸闷气短的现象发生,她说:“不相信科学不行,来我这里吧!好好调养一下身体。”配合着她给的食谱,摆脱了空调房间的享受,增加了锻炼频率,嘿!还真就好了呢!
最近她老人家又迷上了传统国学,天天像个学生似得按时上下课,回来再教小孙子,为此姥姥没少怪罪,可我却觉得母亲真正践行了“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老话儿。同样,她身上的这股子不服老、不认老、不断充实自己、做自己认为对并喜欢的事的精神头儿,颠覆了我对余生的认知。干了一辈子,忙了一辈子,也该活出个自个儿来!
有人说,家是避风的港湾,可以停泊疲惫的灵魂;有人说,家是甜蜜的负担,谁也挣不脱命运的轮回;我要说家是相依为命的温暖,有了这三个宝贝老人的存在,我的生命才更完整。
有时间,多回家看看吧!就像当年曾给予我们庇护和幸福一样,我们也要给他们的晚年一份安稳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