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这里的自己,指的是客观上的。
认清真实的自己
有教人怎么沟通的书中说到,当两个人交流时,实际上是6个人在对话:
1、实际的你
2、你认为的你
3、他认为的你;
4、实际的他
5、他认为的他
6、你认为的他
一般可以将“你认为的你”看做是内部视角,而将“他认为的你”看做外部视角。只有结合内部视角和很多个外部视角,才可以认识到真实的你
信息化时代,给了个人更多展现自我,放飞自我的机会,也导致了更多人停留在“你认为的你”这个纬度,不能更全面的了解自己,就发现不了自己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想做的事
有事情想做的人是幸福的。
一顿饭、一个独自一人的周末、一场短途旅行,哪怕这些事情或想法很微小。
然而却有很多人,与其说是在忙碌的工作,不如说只是在生存。他们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要工作,没有兴趣,没有爱好,没有一种强烈要做某一件事情的愿望。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只是需要一份工作
还有种人,只是在想,一直在想,想很多很多,晚上想到很多路,早上起来走原路。天马行空,却从来没有一条路与其他路是重合的。
做人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即使是咸鱼,也要做一条最咸的咸鱼。
如果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有个可以拷问灵魂的问题:每日想3件最希望做的事情,把它们写下来,一个月后,一年后,几年后,找到出现次数最多的,或者与大多数写下来的事情都有关联的。或许就是真正想做的事情。
能做的事
想做并不代表能做。比如以前人们常说的,想上天。
如果想做的事情算的上主观愿望的话,能不能做可以看做是客观条件。
我们想做的很多事,最后做成与否,很大条件上取决于外部环境、资源、能力。
比如我们可以想到,明天我要赚100万,能做到吗?标准答案是不一定。
1、如果在古代的农耕时代,没有资本市场,没有方便的贸易往来,一天赚100万很难很难,这就是外部环境对我们的制约。
2、放到现代,如果有1个亿的本金,一天赚100万,要比本金1万,一天赚100万容易的太多太多,这是资源对我们的制约。
3、即使两个人同时有1亿本金,还是有人可以一天赚到100万,有人赚不到。这取决于两个人的性格、行业、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个人能力。
应该做的事
理解了资源和能力的关系,就可以从自己想做的事情开始,综合衡量最终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
很多人都不想工作,如果问他们想做什么,他们会巴拉巴拉一大堆,却很少会说明白到底想要什么。他们只是不想要什么而已。
小学的时候,我们把这个叫做立长志,商业上把这个叫做定位。
鸡汤文里边叫做:做正确的事,不要只是正确的做事。
当一个人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并付诸行动,满天神佛都会为他让路。因为神也是人,并且是有目标有行动,一步一步走到最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