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永和九年”那次聚会后的故事吗?

永和九年的那场聚会举世皆知。

东晋王羲之的那一篇《兰亭集序》,让后世不知道人心驰神往:“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如此雅兴,单是想想,都觉得太过美好。

写下此名篇《兰亭集序》的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当然,喜爱书法的人,会深爱王羲之,而爱王羲之的人不仅有我们,还有唐太宗。据说,那些年唐太宗极力赞扬王羲之,用尽了办法全力搜索王羲之的作品。

多少君王如同我们一样,做着一个叫做“南朝”的“春梦”。梦中,观“清流激湍”,玩“曲水流觞”,好不快活!

不过,在王羲之的作品里,我还感兴趣于他的手帖。

东晋文人的手贴,是文人之间书信的便条,这并不只是书法,有点类似于今天我们使用的微信、发的朋友圈,一食一蔬,一草一木,都可以写,可以发。

品读王羲之的不少手贴后,萦绕在我心头挥之不去的是他的《丧乱帖》。

《丧乱帖》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王羲之在《丧乱帖》里说,“丧乱之极”,并不只是人仰马翻的战乱,是在说一个乱世里人们随意践踏生命,不管他人的死活,不顾祖宗之法去刨祖坟……

在王羲之如此平衡和安静的人看来,这是对生命的亵渎,是一种人性人心的幻灭。于是,王羲之用“奈何奈何”来表示自己的无奈……

感慨着“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我们,不要忘了王羲之也是一位内心充满童趣的人。羲之爱鹅,爱鹅之优雅、平静和沉稳。但是,越是内心充盈着爱的人,越是能够体察到这个世态的炎凉。

年过五十的王羲之,面对个人和家国的种种事端,再也做不到年少时“永和九年”的意气风发。

诵读《丧乱帖》,回望残酷到人性泯灭的南朝岁月……

在我眼前,那个不停顿首、悲泣到天明的王羲之,立刻浮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