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节语文公开课所想到的

记得以前我上的一节公开课,是语文必修五的第二单元李密的《陈情表》。我当时设计这一节课时,将授课的重心放在了“孝”字上,当时我导入新课时用苏轼的“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不友”导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注意到现在好多的中学生只知道一味的索取而不知父母的辛苦,在十七、八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而且有好多的学生总是在想功成名就日,报母恩情时,但却往往忽略了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道理。因此我上课过程中我始终抓住“孝”字进行教学,在李密幼时不断地遭受不幸的时候是祖母不辞辛苦的“躬亲抚养”让自己能够长大成人,就如作者所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恩深似海,我们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此时的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此刻更需要作者尽孝于床前,就如作者所说“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的拳拳孝情我们为之感动。讲到此学生们也深受感动,能够看出他们对自己日常的行为是有所反思的,我觉得本节课的预期目的达到了。

下来评课的时候老师们普遍认为本课这样的设计就比较好,能够结合现今学生的实情进行自己的教学设计。但其中有一位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的设计提出了质疑,因为她认为此文是李密在“尽忠”还是“尽孝”的两难境地之下的一种权宜之计,它主要想化解晋武帝对自己的猜疑之心,让自己化险为夷。所以本课应该将在危机面前如何能够使自己的全身而退的方法教给学生。因为学生毕竟有一日要走向社会,而社会又不会永远像学校这样简单。

此问题一出,引起了所有评课老师的广泛讨论,大多数老师认为当今社会是和谐社会,不可能出现李密所要面临的那一种情况。要不要做官也没有当时那样的考验与逼迫,而当今社会“孝”的缺失确是非常严重的。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看到一些子女不孝的事情发生,而我们的中学生也是因为还处于青春叛逆期,总是和自己的父母顶嘴、冷战、甚至是离家出走。经常可以听到家长这样说“我的孩子简直和我不能好好沟通,回到家里没说两三句话就摔门而走,老师我教育不了她(他),就靠老师你了。”试想一下,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家长都教育不了,而一个班级六七十人,单靠老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的课堂一样可以作为宣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讲堂,尤其是像语文这样的课堂更应做到此,而不是揪住历史问题不放,将语文课堂完全的讲成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应该考虑到当今的社会实际,再进行我们的教学设计。

现在社会不断地要求我们与时俱进,我想我们的教学更应该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的身上担负的不仅仅是教知识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育人,而“百善孝为先”的道理,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不管他们未来会成什么样的人才,父母的恩情是永远要记在心间的,这是我们永远都不能丢弃的传统美德,青春年少的学子们是永远需要我们成人的正确引导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