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5·20,闺蜜小学女儿回家说她结婚了——有个同学还是三婚

1

朋友圈都在撒520的狗粮,送花的、送礼的、转账的、约会的、领证的……

闺蜜正在滑手机选晚上和老公的“仪式感”餐厅。这时小学女儿回家宣布了一件大事:“我领证了”!还从书包掏出了“结婚证书”。

闺蜜还没反应过来,接过“证书”一看,上面用工整字迹像模像样地写出了双方的姓名、简历、开证日期、开证人、双方的签名,甚至还画了条形码和公章以及封面。


*只有我觉得这“结婚证”很有才吗?

闺蜜简直又好气又好笑:“你个小丫头片子,才几岁?字都写不衬头,还结婚,花那么多时间画这些有的没的,叫你写书法、画画都没这么积极。”

女儿不以为然:“这有什么的嘛?刘毅博还三婚了呢!”

闺蜜看女儿还敢犟嘴,腾地一下火气上来了:“三婚?看你们一天在学校搞些啥子?你一个小妹纸没羞没臊的,看你真是欠收拾”!

顺手操起沙发上的晾衣架,使劲给女儿屁股上来了几下。女儿估计也没想到妈妈脾气来得这么陡,哭着跑回房间 ,“砰”一声关上了房门。


2

冷静下来后,闺蜜和我们聊起,有点后悔当时那么冲动。平时我们几家的家庭氛围都还挺宽松的,难怪闺蜜女儿一时难以接受,到现在都还没和她说话。

我笑着揶揄她:“你这个也来得太陡了,子曾经曰过:所谓情绪价值,就是越多情绪,越少价值。”

相比之下,另一个儿子同样在上小学的闺蜜和儿子聊到班上有同学在“耍朋友(即谈恋爱)”,她的反应就显得温和不少:

“你们那种哪里是耍朋友嘛,只是觉得别个女同学优秀,比如学习好啊,长得漂亮啊,性格好啊就比较喜欢而已。是想交朋友的嘛。”

寥寥几句,既尊重了孩子们相互间的欣赏,又成功把潜在的不恰当交往形式往友谊的方向引导。

难怪她和儿子之间一直以来都是融洽平等的朋友式相处。

第二个闺蜜这种做法,就是我们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对他人情绪情感具备感受力和理解力的“共情”。

3

不管是上面提到的“结婚”还是“谈恋爱”,其实是孩子们表达爱和欣赏的方式。

我们的孩子离开家,踏入校园,在学校遇到了有共同兴趣爱好、聊得来的小伙伴。

长期得到良好共情的孩子大概率会一开始就把这种情绪分享给父母,父母会建议他们一些比较适合的交往方式比如一起逛街去书店、踢球聚餐等等;

而缺乏共情的孩子可能在手机或广告屏上看到美好的恋情,他们会选择去“谈恋爱”;

也可能因为老想和对方待在一块儿,于是选择像父母一样“结婚”。

后面这两种方式如果让父母觉得难以接受,那么实际上孩子已经处于一种共情失败的状态。

美国的临床心里理学博士乔尼丝·韦布在《被忽视的孩子》里面把情感忽视分为急性共情失败和慢性共情失败。

急性共情失败是在孩子经历重大危机的时候,父母忽视了孩子的情感。

慢性共情失败是指在孩子成长期间,父母长久地对孩子的情感需求不闻不问。

我认为这两者并没有绝对的分界。

长期的慢性共情失败可能导致孩子在遭遇重大危机或冲击时更为脆弱、更容易演变为急性共情失败,从而做出严重不良行为甚至演变为悲剧。

前不久因为被喜欢的女同学拒绝而选择放弃自己生命的刘同学,如果在遭遇到他自认为的感情危机时,能够得到父母的足够重视和及时引导,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令人扼腕痛惜的悲剧。

4

闺蜜对女儿“结婚”表现这么大的反应,不外乎焦虑于影响学业、早恋等问题,因此忽视了这其实是女儿对同学的某些优点表现出的欣赏和认同。

如果这时候闺蜜暂缓焦虑,具体关心下女儿欣赏对方哪些优点,比如也许是对方长得帅,打球厉害,学习好等等。

我们往往会发现,孩子对对方的“爱”实际上是普通人对美好事物或者良好品格的欣赏。

这种欣赏是应该也容易得到肯定和鼓励的。受到肯定后的女儿会更愿意父母敞开心扉。然后父母再在方式上进行适当引导,孩子就能较好地接受。

孩子对万事万物不惨杂质的爱,难能可贵。而父母呵护孩子这种纯洁的爱,更为可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