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我不能创造的,我就不能理解。 ——费曼
你会读书吗?你读过的书还记得多少?
不要拿起一本书就闷头读,先搞清楚这本书的结构再下手。著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说过,风格和结构是一部书的精华,笔记是写作的绝佳参考。
今天推荐的是日本作家——奥野宣之这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书中给我们提供了详细而且可行的实用方法,从如何选书到快速阅读、有效阅读的全部过程,都给出具体操作方法,照瓢画葫芦就能学会有效阅读一本书了。
我从本书中发现一点,记录笔记是见证有效阅读最高效的方法之一。
那么今天就跟大家聊聊笔记这件事。
01
首先,为了输出书评来阅读
我是为了对抗遗忘的残酷,为了更好地消化书中精髓来记笔记。
遗忘有多残酷,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间隔 记忆量
刚记忆完毕:100%
20分钟之后:58.2%,
1个小时之后:44.2%,
8——9小时:35.8%
1天之后 :33.7%
2天之后 :27.8%
6天之后 :25.4%
由此可见,遗忘是残酷的,要有效阅读一本书,记录笔记就是对抗遗忘最好的方法。这是第一阶段,先调节自己心态和确定阅读目标。
认知神经科学原理告诉我们,如果你真的要记住什么请在一天之内完成,如果完成不了,一定要在24小时之内复习。
这就告诉我们,有效的记住阅读内容,做笔记是必须走的一步。书中提供许多超实用的方法:如笔记本一元化技巧、利用书签边读边写、摘抄、剪报式等,同时给出普通读书法和笔记读书法的效果对比图。也许你会问,要快速阅读,做笔记会不会拖慢速度呢?慢即是快!
02
缓慢的精细工加工,是高效能的必经之路。
这样做的人不足千分之一。所以,真正成功的都是高手。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故事,如果把学习比喻成烧开水。开始我们都会插上电源开始烧,过程中心急的人很多,于是他们陆陆续续在水没烧开时就拔掉了电源,等下次想起要喝水了发现水没开,又继续插上电源,等水烧到百分之七八十,又把电源拔掉了。下一次想喝水,发现水还没开,继续烧,烧到百分之八九十可能急着去干别的事情,再一次把电源拔掉,最终反反复复花了无限的精力和时间,也不能把一壶水烧开。
这个烧水就是比喻我们学习的过程,学习是艰难的、复杂的,如果一次性没有把知识点学透,只学了一知半解,没有做笔记,没有复习,就像烧水一样,反反复复花费时间、精力,却依然没有喝到水。
学习知识也一样,我们第一次没有彻底把知识学透,等下一次想拿出来运用的时候发现已经记不住了,或者只能记得个七七八八。这样的知识是不完整的,不能被运用的,也等于无用功。
想要节省时间,必须一次性精细加工。一次性把水烧开,耐心的笔记,耐心的复习,直到把学到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下次能够随时抽取出来为你所用。
03
如何用笔记逆袭上北大
我曾经学习的一位导师——核聚老师,他在《我史诗般的逆袭之路》一文中提到,曾经采用康奈尔“进步本”的笔记法,高三一年足足记录了30本读书笔记,笔记创造的结果是帮助他高中从400多分逆袭考到全市第一,成功被北京大学录取。
核聚老师【现是北大数学博士后】的偶像是物理学家费曼,费曼是硅谷的导师,他是世界级的大师,他的笔记简直就像艺术品,很多人通过模范他的笔记法,也成为了大师。就像费曼那句经典名言一样:凡是我不能创造的,我就不能理解。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我想了半天也没搞明白,后来通过自己抄写、背诵、仿写、讨论,才明白其中大概的意思。即是他学习的所有东西,必须经过自己内化之后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知,得到自己的见解,才能说我真的理解了。
“知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很多时候,所谓已经读过的书,已经理解的道理,其实是一知半解的,是没有内化的,没有自己创造就没有收获。
为了检验核聚老师说的进步本有多神奇,上个学期,我和我的学生们开始了一场认真的对标和实践。要求全班使用康奈尔 “进步本”记录笔记。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期末全市统考成绩出来我们都感到出乎意料。我带的两个班,一个班均分从第二名跳到第一名,另一个班从年级倒数跳到第二名。
没有实践就没有说话权,实践再次认证了笔记的重要性。
笔记如何记?书中的方法很多,我举例说说关键词笔记法。当我们进入阅读第二阶段,需要理解书中的内容,想想这本书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你需要找出书里反复出现的关键词,阅读时在那些你认为重要的句子下画出标记,从这些话里找出作者的中心思想,用做笔记的方式重新搭建书里的前因后果。
这种关键词笔记法,能有效帮助我们回忆书中的概念,其实,一本书的各个章节无非是由不同的概念组成,再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案例论证书中的观点,最后构成这本书的中心论点。
当然了,不同的书籍可以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就好像我们做不同的菜用不同的道具一样。
04
读书读三遍,从大往小看,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第一遍,快速通读。拿到书,准备好笔记本,看介绍、看评价,阅读的视野尽量放大,离书的距离要远一些(目前正在练习“Z”字训练法快速),同时暗示自己关掉默读声音系统,用眼睛读(用手或者笔指着书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直观的对一本书的主题和价值作出一个初步的整体性判断。
看完后第一遍写书评时,暗示自己有意识的把评价的声音关掉,让自己先做出一个很烂的东西出来。接受不了也要说服自己先做下去,其实这只是一个心理技巧,帮助你摆脱完美主义的魔障。有了这个想法,就不会每写一句话都觉得不好然后删掉,至少,框架、关键词和初稿有了,接下来才有东西修改。好的稿子都是改出来的,我小时候读书就特别喜欢帮助老师修改同学得作文,先把我能发现的病句、错别字等修改,老师在教我在结构上和内容思想上完善。我就一直养成这个习惯,像写日记一样,随意想到什么,脑海中那个知识点是清晰的先先记下来,随心想写点啥都好,开始了就走对了。就算是强迫症也好,得逼自己先做出这么一个书稿出来。先完成,再完美。
等到第一遍的基础框架都搭建好了,这时候告诉大脑系统开启评价的声音,你可以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稿子,进行修改和补充,就像修改学生的作文一样,这个过程也是提升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的过程。等多修改几遍后,再回头一看,你会发现也没那么烂,挺好的,是值得和别人分享的。这个过程不断重复,你的输出能力会越来越强。
如有充足时间就多改几遍,没有就至少修改一遍,检查提交。
第二遍,快速浏览。从内部的整体结构、逻辑思维来审视,用快进的方式整体浏览一遍,看看作者是如何设置这本书的结构的,脉络是什么,哪里是铺垫,哪里是重点。哪里有漏记的,或者删除掉不需要面面俱到的内容,这就要用到快速阅读的技巧了,同时能练习自己高度概括的能力。
第三遍,精读细品。挑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仔细琢磨,和它互动,最后把感想输出成自己的东西.
最后,来总结一下,这篇书评给你提供的信息有:
一、推荐本书的理由
二、记笔记带来的好处
三、个人阅读本书和书评的方法
以上就是我今天读这本书的分享了,希望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