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 | 认知失调

1. 什么是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说的是当事情出现的结果与预想不一致时,人感到一种不协调的痛苦,为避免这种痛苦,可能会对事实选择视而不见或故意歪曲。例如,有人花多年积蓄买了房子,就不允许别人提这个房子降价的信息。因为降价会让自己感到认知失调,非常痛苦。所以宁愿选择不听、不看的方式来避免这种痛苦。刚刚新买车的人在购买完后会有选择性地避免阅卖其他车型的广告,而仅仅关注他自己车子的广告,这也是一种人为扭曲信息的认知失调行为。投资时也是一样。买入之后,就不去看坏消息。卖出之后,就不去看好消息。

认知失调是由费斯汀格提出的,是指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等认知成分相互矛盾,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个体的态度与行为是相协调的,因此不需要改态度与行为,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如做了与态度相违背的事,或没做想做的事,这时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认知失调会产生一种心理紧张,个体会力图解除这种紧张,以重新恢复平衡

2. 认知失调的发生和常见情景


心理学家总结了几个导致认知失调发生的常见场景,在这些情景下或者是因为认知与认知的冲突,或者是因为认知与行为的冲突,都会发生认知失调:

(1)决策后的认知失调(post-decisional dissonance)

当我们在2个或以上的抉择中做自由选择free choice(没有外界的胁迫)时,任何选择都意味着放弃另一选择的优点和接受所选的缺点。此时,我们内心会产生失调,而减少失调的方式就是试图说服自己增加已经选择物件的吸引力,减少未被选中物品的吸引力。

运用:过多的选择会增加我们的失调,所以商家或互联网公司在陈列商品时,不能过多的追求种类齐全。Less is more , 做精选不做超市。很多我们常说的消费升级的电商企业其实就是在精选,而最近很流行的节日礼物清单,其实也是在减少大家的决策后认知失调。

(2)诱发依从(Induced compliance)

当我们被诱导做一件同我们自己态度、价值观或者想法不一致的行为而且没有明显的诱因时,我们也会产生认知失调。

1959年,费斯廷格做了一个实验,将被试分成2组,参加一个极其无聊的绕线团活动,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这个活动特无聊。实验结束时,主试让被试告诉下一个被试实验很有意思并分别给了2组被试1美金和20美金的报酬。实验结束后,主试对被试进行了一次评价测试。结果很有意思:

获得20美金报酬的被试普遍认为活动没有吸引力,获得1美元的被试却出乎意料的表现出对活动的态度有了改观,他们表现出的活动乐趣更多,更愿意参加类似活动。这个实验中,获得了20美金报酬的被试将说假话这个行为归因于外部奖励使然,而只获得了1美金报酬的被试出现了认知失调,所以借助于态度的改变(他真的觉得这个事情没有那么无聊)来缓解这种无聊。

运用:诱发依从在孩子的教育上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对于我们希望孩子真心相信的事,绝不能靠贿赂让他们去做,贿赂只会让孩子暂时顺从我们的愿望。倘若我们希望他们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确的,我们就要做一些安排,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激发他们的内在驱力。除了儿童教育,运营工作上我们也可以从中吸取营养,运营活动中不要一味的用物质奖励,内驱力才是激发大家参与的源动力。

(3)威胁禁止事情的发生(Forbidden Behaviour paradigm)

当我们被阻止做一件我们原本想做的事情,当仅仅赋予轻度的威胁时,我们会发生认知失调。

1963,Aronson和Carlsmith做了一个实验,向儿童展示一堆玩具,然后禁止他们玩最想玩的一个。他们采用了两种方式,一种是轻轻的惩罚,一种的种重重的威胁。过了一会儿主试回来问儿童对这堆玩具的喜爱程度。 被重重威胁的儿童对玩具的喜爱程度没有发生变化,相反轻轻惩罚的被试对玩具的喜爱程度降低了,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出现了失调。

运用:在孩子教育上,如果家长要禁止孩子的某一行为,比起严重的威胁,温和的方法更有效。以说谎为例,如果我们想让孩子以后不再说谎,“宝贝,说谎不好,希望你以后不要说谎”的效果比“宝贝,说谎不好,要是我逮到你说谎,我会把你舌头给割掉”效果更好。

(4)额外的努力(Effort justification),专业名词叫心血辩护。

当一个人付出很多努力却并未取得想要的结果,甚至产生了负面后果时,我们的认知会产生失调,而且前期努力越大,失调越严重。

运用:企业在招聘时故意增加面试的难度和维度,咪蒙曾写过一篇文章,通过提高试用期转正的难度来提高员工的归属感;

女生在面对男生追求时,多制造一些困难会让男人更爱自己;

在运营上,比如很多社群运营,通常会在进群时设置一堆门槛,比如转发分享截图等动作后才能加群等等。

而诸如小米这种强调参与感的公司其实质也是这个理论的运用。还有电商流行的购买会员制度,也是这个道理。

(5)对行为的承诺,承诺与一致

人人都有言行一致的愿望,信仰、言语、行为前后不一致的人,会被看成是脑筋混乱、表里不一,甚至精神有毛病。另一方面,言行高度一致大多跟个性坚强、智力出众挂钩,她是逻辑性、稳定性和诚实性的核心。当我们的行为出现不一致时我们会出现认知失调。

(6)不一样的认知、观念

当我们接触到和自己不同的认知和观念,尤其是当这个认知对于自己很重要时,我们会产生认知失调。

害怕改变是我们人类的一大特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喜欢一层不变。对于新的观点和认知我们总是在进行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过滤,留下符合我们价值观、认知的观念。而当我们不得不面对全新观点时,我们也会极力寻找论点以支撑之前的观点。

3. 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


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通常有5种:

  • 1.改变认知。如果两个认知相互矛盾,我们可以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他与另一个相一致。
  • 2.增加新的认知。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协调认知来减少。
  • 3.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必须根据其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
  • 4.改变行为。认知失调也可通过改变行为来减少,但一般情况下,行为比态度更难改变。
  • 5.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只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

4. 参考资料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