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适者生存”,却又经常说“选择大于勤奋”。
前一个要求自己要学会适应环境,后一个却又教育我们学会选择环境。这两个好似冲突,但其实不然。
选择和适应并不冲突,因为这都是方法,这方法上面却盖着一个唯一的问题:生存。
没错,无论是选择能力还是适应能力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生存。而生存的的核心又是追求自己的“存在度”,即:
获得生存资源的存在能力
面对工作,总会有人认为这里工作的太痛苦了,领导不理解,公司勾心斗角。。。。。于是就学会了跳槽,到了另一家公司却又发现相同的问题仍然存在,于是就进入了一个不断跳槽的恶性循环。
有句话说的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这个世界的生存环境是由人文组成的,我们要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生存必要的存在感,就要学会适配环境。面对这各种各样的环境,面对着不同的人,对于选择适应的原则应该是:
如果这里有你需要的生存资源,你就要学会适应并展开交换。
如果这里没有你需要的生存资源,或者没有要练习的成长机会,那么你就要学会连接和选择。
每个公司都是一个江湖,或者这个社会就是一个江湖,跳出来看,我们也是江湖的设计者,站在里面,我们又构成了这江湖。区别在于江湖设计者和工作者的你。
如此,站在更大的视角上观察,我们才会发现选择和适应其实是一体的,都是围绕着生存而展开的践行方法。
我们生存的能力越强,被需要的机会就越多,那么我们选择的机会就越大,反之,我们的能力越差,我们能够解决问题的效率也底下,因此跟我们交换价值的群体也就不会太多。
在这种情况下,学会适应环境,并能够主动通过连接和刻意练习,才会让自己有机会变得稀缺起来,也才会建立自己主动选择的资本。
这跟频繁的换工作是不同的,频繁换和别人主动选择你是不同的两种选择,一种是因为无法适应的不爽,另一种是因为稀缺的竞争。同样是换,但最终对于生存的提升却大有不同。
对于适应能力差的自己,选择再好的环境,如果自己不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都很难有效获得价值交换,更不用说估值提升了。
就比如说:我们在群体中的沟通适配能力,经常会听到很多人说“讲人话”。就是说你要讲别人问题所需要的答案,就这“别人需要”的内容,很多人都难以适配。
仔细追问其原因,就会发现:这其实并不是他不会说话,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没有适配当前的生存环境,没有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不能主动有效的思考别人在讲什么,进而得出别人的需求和自己认为可行的答案,再表达出别人需要的信息。
所谓的不说人话,就是他不知道别人需要什么,自然他说出去的也就不是别人要的了
想想这样的适应环境能力,有太多的选择又能如何呢?
真正的选择是为了让你更好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而不是让你逃避不爽的通道。
而你的这才能就包含之前思考的: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在没有习得这基础的通用能力之前,请先学会适配当前的环境。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