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做一个孤独但不寂寞的人

距G1702次列车发车还有段时间,我没急着进候车室,而是托着拉杆箱,漫步在广元的街头。细雨交织成一张恍然若失的网,无声地网住了我曾经走过的上河街、下河街,打湿了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我顺着街道漫无目的走着,鬼使神差般地走到了嘉陵江畔。驻足凭栏远望,广元的旅途要结束了,可人生这场更长的旅途,还在继续 —— 就像这江水不会因谁的离开而停留,人生没有回头的余地,只能带着途中的所得,继续向前。马上要乘坐 G1702 回返了,而这十三天的独自旅行,早已在我心里刻下了关于 “自我” 与 “孤独” 的答案:人生是寻找自我的过程,只有孤独的时候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也只有找到自我,并会与自我打交道,才不会寂寞。人生需要与人同行,更需要自己独行,因为一个人唯有在孤独的时刻,方能遇到至美。

曾以为“不寂寞” 就要热热闹闹,要有人围坐聊天、有人并肩看景,可在阆中那个下雨的清晨,我独自躺在古建筑客房里,听雨滴顺着青瓦滑落:时而轻敲窗棂,发出 “嗒嗒” 的轻响;时而坠入天井的青石板上,溅起细碎的回响,水声在空荡的院落里荡开,竟比任何音乐都动人。没有旁人的交谈打断思绪,没有打卡的匆忙裹挟脚步,我闭着眼,竟从这单调的雨声里,听出了童年农村雨天的模样。父亲在院里冒雨干活,铁锹撞击地面的“叮当” 声;母亲在灶台前蒸馒头,笼屉里飘出的麦香混着水汽漫满屋子;我坐在门槛上,数着屋檐下连成线的水珠,看它们在地面砸出小小的坑。那一刻忽然懂了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的意境:孤独不是冷清,而是给心灵留白的空间,让耳朵能听见雨的私语,让回忆能漫过时光的河,让自己能与过去的温柔重逢。

后来逛千佛崖,我没找导游,而是独自站在北魏造像前,看阳光慢慢西下,最后在残佛的衣褶上投下温柔的光影,使那些被岁月磨平的线条、被炸药炸毁的佛龛,反而比完整的造像更显厚重。没有导游机械地念着讲解词,我也能静静琢磨:当年的工匠是不是也像我这样,在某个清晨站在这里,看着夕阳照亮崖壁,选定位置,然后怀着十足的虔诚,把对信仰的敬畏一凿一斧刻进坚硬的石头!1500年后,这些造像又经了多少战火、多少风雨,才留下如今的残缺?这种不被打扰的思考,是挤在人群里永远得不到的。只有孤独时,精神才是自由的,能跨越千年与历史对话,能卸下所有伪装与自己坦诚相对,这便是 “不寂寞” 的底气。

若阆中的听雨和佛前的静思让我懂得了孤独的精神,那广元发烧的午后,便让我读懂“真正的自我”。那天我裹着厚外套坐在皇泽寺旁的石阶上,没有同行人催着 “该去看武则天石像了”,也没有嘈杂的人声打断思绪,只有嘉陵江的风拂过脸颊,带着水汽的温柔;远处寺里的钟声慢悠悠飘来,和着鸟鸣落在耳边。我望着江面上的渡船来来去去,看着阳光透过树叶缝隙,在石阶上织出细碎的光斑,忽然就忘了发烧的昏沉。指尖触到石阶的微凉,耳边是风声、钟声与鸟鸣,没有任何人需要我迁就,没有任何行程需要我追赶,就是在这样的清寂里,我才第一次清晰听见自己的心跳:原来我真正喜欢的,从不是“热热闹闹的打卡”,而是 “能与自己好好待着的慢节奏”。就像蒋勋在《孤独六讲》里说的 “你做孤独的自己,你才懂得什么叫真正的美”,这份不用迎合的自在,正是孤独给我的最好馈赠。

这些“遇见自我” 的时刻,终究要在独自前行的路上才能收获。记得在广安白龙村探秘时,我曾在迷宫一样的巷子里穿行,独自循着桂花香往前进,美好不期而至。一户人家的院墙边,桂花树探出枝头,细碎的黄花藏在绿叶间,风一吹,香气裹着湿润空气漫过来,若有若无,像谁在耳边轻声哼着老歌。我站在原地,看花瓣随风落在青石板上,铺成一层淡金,忽然想起李清照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的闲适。原来,美从来不是匆忙追赶的结果,而是孤独时的 “恰好遇见”。白龙村的桂花让我遇见了 “自然之美的惊喜”,而深沟村的独行,则让我在更安静的节奏里,读懂了 “自我对话的踏实”。

踩着深沟村湿润的山道往上走,溪水“叮咚” 流过溪谷,竹子在风里轻轻摇晃,我坐在石头上歇脚时,看见了两只顺着葡萄藤慢慢爬的蜗牛,它们伸着半透明的触角,每挪动一步都要停顿一下,明明藤上的葡萄早已被摘完,却还是执着地往上爬,不为谁的目光,只为自己的节奏。看着它们,我忽然懂了“人生需要与人同行,更需要自己独行”:与人同行时,我们分享的是 “热闹的风景”;可自己独行时,才能接住 “藏在细节里的真理”—— 就像这蜗牛,不慌不忙地走自己的路,反而比追赶他人的人,更清楚自己的方向。

若蜗牛的“慢” 让我懂得 “独行无需追赶他人”,那么皇泽寺里与武则天像的独处,则让我在历史的厚重里,遇见了 “不被定义的复杂之美”。当我独自站在则天殿前,看着女皇金身像庄严肃穆的眉眼,她头戴冕旒,双手交叠放在身前,目光穿过千年的时光,依旧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没有同行者讨论“她是明君还是暴君”,没有谁用标签轻易定义她,我能静静梳理她的一生:从商人之女到女皇帝,她打破男权桎梏,却终究困于儒家伦理;她创下殿试、发展农桑,却也用过酷吏、掀起血雨腥风。这种复杂的、不被定义的美,只有在孤独时才能细细品味,正如苏轼在《定风波》里写的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真正的通透,从不是在人群中听来的道理,而是独自经历、独自思考后,与自己达成的和解。这份和解,让孤独有了重量,也让内心满是充盈。当我知道了自己喜欢什么、在意什么,便不会在热闹中迷失,更不会在独处时惶恐。

火车站的广播声从远处飘来,我最后望了眼嘉陵江。雨还没停,江面依旧蒙着薄烟,却比来时多了几分“笃定” 的温柔。如今再回望这段旅途,那些最难忘的瞬间:阆中雨夜听声的清寂、千佛崖独自观像的沉思、白龙村循着桂香的偶遇、深沟村看蜗牛的顿悟、皇泽殿前与历史的对话,都藏在孤独的角落里。这些时刻,我没有“同伴”,却有 “完整的自己”:有能听见美的耳朵,有能感受美的心,有能自由思考的精神。这便是孤独与寂寞的本质区别:孤独是主动选择的清欢,内心装着风景、回忆与思考;寂寞是被动承受的空落,只剩茫然与不安。

这十三天的孤独旅行,从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能一个人”,而是为了在无人干扰的路上,一点点拼凑出 “真正的自我”。我看清了自己能扛住困境(就像发烧时独自挨过的午后),明确了自己喜欢慢下来的节奏(正如听雨、看蜗牛时的从容),更懂得了清寂里藏着不被打扰的美好。古人说“独行快,众行远”,可人生哪能只追求 “远”?有时候 “慢下来” 的独行,才能让我们在寻找自我的路上走得更稳、更真。

往后的人生旅途,或许还会有同行的人共撑一把伞,或许仍会有独自面对困境的时刻。但我知道,广元的这十三天早已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不害怕孤独,不排斥独处。余生,我想继续守住这份孤独:一个人看山,便认真看山的连绵与苍翠;一个人听雨,便仔细听雨的轻重与缓急;一个人读书,便沉心读字里行间的悲欢与哲思。不用勉强自己合群,不用害怕别人说“你真孤单”,因为我知道,孤独里藏着不被打扰的优美,藏着自给自足的生趣,更藏着精神自由的轻盈。正如古人说 “大隐隐于市”,真正的自在,从来不是活在别人的目光里,而是在孤独中活出自己的丰盈!余生,便做这样一个孤独但不寂寞的人,带着这份从广元收获的清醒与笃定,在人生的路上,慢慢走,好好与自己相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