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介布衣到国家正部级
——唐朝马周是如何迁升的?
华智公考丁国平
马周是谁?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的大臣,距今一千多年了。这个人很会写文章,得到李世民的重用。
李世民是中国有名的皇帝,放进所有帝王中,他的君王之道与纳谏之法也是举世无双的。正因为他的智慧与能力超群,所以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的“贞观之治”,促进唐王朝成为最伟大的时代,他本人也成为“天可汗”。李世民固然富有才能和智慧,可是,唐王朝这么大,靠一个人怎么治理得了!不过,这对李世民来说,乃是小菜一碟。因为很简单,他善于发现人才,利用人才,换句话说,他成功的背后有着众多的人才在支持他,帮助他,干什么呢?治国理政!其中就有马周的功劳。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幼年丧父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治学有根本)
只是他性格开朗豪迈,不讲究小节,始终无法展示自己的才华,先后做了州里的助教官,人事关系处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于是离去;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心中悲愤不已;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独自饮酒一升八斗;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社会有阅历)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得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列举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连派使者敦促四次。等到马周前来拜见,与他谈话,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了命令,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治国有见识)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雄辩、清晰、深刻,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到细致,当时就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文章有水平)
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官做了中书令……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光禄大夫。唐太宗书赐马周:“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升官有门道)
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地位有荣耀)
从马周身上,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一是读书要精通。读书不是万能的,不读书肯定是无能的,要想在公务员中如鱼得水,风生云起,一定要有足够的见解,如读通《史记》《资治通鉴》等,从中借鉴经验与规律。
二是阅历要深入。马周不融入社会底层,就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正因为处处受到挤压,与人相处不容易,还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并采取离开是非之地,使他得到了最切实的信息与情况。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努力地寻找机会,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三是文章要写好。学会写文章的关键,一在读书,二在社会,三在思考,四才是写文章的训练,反复操练,以至臻美完善。马周写文章得到皇帝与大臣的公认,可见其真有才华。
四是为臣要忠诚。马周一路升迁,最大的特点是非常忠诚,心思全用在治国理政上,从不为自己谋私利,甚至为了避免损害帝王的声誉,烧掉自己的奏章。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
马周这样忠诚,得到了回报,就不仅仅是做官,还有“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下令马周的日常饮食按皇帝的规格供给,还命令御医、内使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
人生如此,何足他哉!
马周做官的升迁之道,作为公务员的你,有无领悟其中的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