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回忆自己的父亲和母亲的书,因为情节简单、搞笑,文字温馨,牺牲掉了一个午休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仅有三万多字的书。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作者是北野武,《菊次郎的夏天》的导演,他的作品还有很多,但我看过的也仅有这一部,内容已忘记的差不多 ,但脑海中依旧回荡着那段经典的旋律。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回忆母亲佐记,重点在于和强势母亲的较量。当看到那段作者埋在银杏树的棒球手套被母亲换成了习题册时 ,要忍不住笑出声来 ,原来其他国家的母亲是和中国母亲类似的。也看到了我们家的影子,同样的贫穷,同样的有几个孩子 ,还有一个勤劳能干又强势的母亲,在教育上奉行“用教育斩断贫穷”。
文中作者考上大学,租房子搬出去,脱离家庭,扬言要独立生活,但最后以母亲帮忙交房租草草收场,再一次被佐记战败。身于这样的家庭,每个人都有要逃离的心吧。小的时候我们姐妹几个的想法好好学习,等长大了找一分好的工作,脱离这个暴力的母亲。我们家的母亲应该比佐记更厉害吧,由于养育三个孩子的辛苦再加上经济的困顿,我们三个稍不留神都要引来一场暴打,后来发展成了对打,某天突然发现说错话也没有招来一阵暴打,暗自思忖:大概是因为我长大了。没错,不挨母亲的打就是姐妹三人的成人礼呀。我们暴力的母亲也和佐记女士一样,总是一边埋怨一边解救我们以“危难”之中。对这样的母亲,真的是又爱又恨呀……
文字结尾的一个段落,年老昏聩的母亲给了作者一个袋子,打开一看是以作者名字开的邮政储蓄存折。原来,母亲每一次找作者索取的零花钱都存起来了,因为担心作者万一成为过气的明星会经济拮据。最后一次的较量,作者完败佐记。突然想到我的母亲,生活非常俭省,即使后来经济状况扭转许多还是如此。每次见面,都会唠叨几句“又买新衣服了吧,鞋子也是新的 。还有,给孩子穿那么好干什么,他又不懂……”总会招到我的强烈反击“如果像妈妈你这样,消费水平这么低,社会就不会发展的”她冷哼了一声。我似乎也忘记了就是母亲这样的俭省,才会在我们求学的时候想迫切买个喜欢的东西时,她会在爸爸给完生活费之后,偷偷的拿出私房钱贴补给我们。在我们刚刚参加工作时,发现工资完全应付不了房租时,会甩出来几张人民币,说“这是我的私房钱,算是借你的,别忘记还”,后来也不了了之。
最后以吴念真为这本书写的序里面的一段话结束这篇读后感了“忘了是谁曾经说过,种族、国家和父母是人无法预先选择的部分,歌颂他们不难,抱怨他们更是容易。一旦毫不隐晦地说出他们过往的一切,以及包容、接受他们曾带给你的种种不悦或磨难的时候,方才意味着你已经是一个成熟、有自信,而且可能为他们带来荣耀与骄傲的人。”
无疑,北野武先生做到了,我们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