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撒下希望的种子

        位于罗江县城西北的略坪镇,与绵阳市安州区和德阳市旌阳区、绵竹市接壤,既有久远厚重的历史,更有丰饶富足的现实生活。发源于龙门山脉的绵远河,塑造了肥沃的冲积平原,也为略坪人民带来幸福和小康。这里是水稻油菜双制种基地,为全国10余省、市提供优良的水稻、油菜种子。也有一部分种子长出飞翔的翅膀,走出国门,为世界各地的人民造福谋利。

        农民诗人杨俊富在他的诗里这样吟诵罗江良种:“在这个川西坝子的国家级良种基地/每一片绿叶/都托举着一锅飘香的米饭/每一根稻穗/都挺直着一根自信的脊梁/每一粒谷种/都是一粒瞄准饥饿的子弹”。

        时间回溯到乾隆七年(1742)的六月,绵州府罗江县南村坝的李家老宅,李化楠高中新科进士的捷报传来,瞬间久沸腾了那个宁静的小乡村。从此一颗文化的种子生根发芽,“一门四进士,弟兄三翰林”成就了罗江的文脉图腾。《万善堂集》《醒园录》《童山诗集》《童山文集》《雨村词话》《雨村剧话》……汇成汪洋恣意的文化巨献《函海》,滋润着、营养着罗纹江这一方山和水。

        文化的传承是有层级的,但文化的种子却是没有门第之分的。罗江有位军人履历的企业家,从事的行业与文化没有任何联系。但他却收藏着李化楠故居——醒园的两棵铁树,铁树距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仍然茂盛地生长在某植物园内。他说,这两棵铁树可能是李调元文化唯一鲜活的见证者。

        根据他的介绍,李调元的万卷楼毁于白莲匪徒的一场大火。醒圆也曾经经历了一场灭顶之灾,一场暴雨之后,山洪暴发,院中两棵铁树被洪水冲进泞水河。雨过天晴之后,有人在河滩发现了这两棵铁树,将它背到罗江县城,被县城的大户人家何某买走,后栽种在老城何家院子里。上世纪九十年代,有外地商人高价收购,这位企业家及时出手,将其买下,将这两棵铁树永久地留在了罗江。

        在他心中,万卷楼不是那种高耸入云的亭台楼阁,一定是那种川西民居式的庭进院落,每一个房间置放着李调元精心挑选的古书典籍,分门别类、整齐有序地排列着。他说他有一个梦想,如果有机会,一定要把万卷楼恢复起来,要让调元文化源远流长,罗江大地盈满书香。

        说到此,他的铁树故事真伪就不那么重要了,一个致力于文化传承的人,一枚文脉传递的种子,本身就是值得我们去尊重。

        罗江这片厚土上,有泛着浓郁泥土芳香的《云峰诗草》,有癸卯年恢复出刊的综合性文艺刊物《潺亭》。它们也是种子,种在罗江这片丰盈的沃土,种在热爱文化的人们心里,是为罗江人民而歌唱的。

故人照过的月亮
幽香罗纹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