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再读余华的《活着》,久久不能安睡。
回想匆匆过去的几十年,我到底是为了什么活着?是为了温饱?为了家庭?还是为了要实现小学课堂上老师提问的“你长大了的理想是什么”的伟大志向吗?
我想不全是
因为我知道:活着,是一份信仰,一片情怀,一种精神。就像大山一样,有它的高度、有它的底蕴和内涵。
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一座山。它会使你有着对山顶的期盼,它会给你勇敢向上的动力,它更是你心中的希望——每一次抬头仰望都会有的希望。就像《活着》里的富贵,悲惨的人生,也无法压抑他转身一笑而过的轻描淡写。
雷马坑
雷马坑位于浙江天台县西部,该大山名曰青山尖,海拔1000余米,据说山顶有一火 山口,雷马坑源出此山。雷马坑两岸山险林密,河床陡峭,坑中怪石磷峋,潭深水幽。每当山洪瀑发时,涧水直泻而下,声似惊雷,疾如奔马,故而得名"雷马坑"。
雷马坑也是很多旅友比较推崇的徒步线路。选定雷马坑之前,就听很多旅友感叹雷马坑的凶险,当地人说,每年都有一些走山的人,不是摔断了胳膊腿就是送了命的,还有成了植物人的,听来就很恐怖,所以大家都把这个地方叫“生死雷马坑”。
我可不是来送上我的老命的,再说了,还有很多心中的梦想还没实现呢(当然不是一个亿的小目标,小臣我确实做不到~~)。所以,出发之前就打定了信念,对于比较危险的坚决不闯,能绕则绕;自己比较有把握的也必须小心谨慎,多休息,放平心态;上山之前再向当地村子里的人多请教,并且互相留了电话,后来也记了一个当地民间救援组织的一个电话,食品用品也准备齐全了,这才决定上山。
岁月不居,初心不移
来到雷马坑村,在一个好像是居委会的房子前整理行囊,并不时的观察周围的行人,看看能否找人取取经。正巧,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走了过来,也停在这里好像在等人。我连忙找他搭话。
年轻人是在外地打工回来探亲的,今天来找朋友,他小的时候也经常爬这里的山,也对我讲了好多上山的注意事项。
说起这里的村子,小伙子说:这边的村庄几乎看不到年轻人了,他们大多都出去打工,有的定居在外,有的赚了钱回来盖房子,而这些留下来的几乎都是老年人,没人照顾,整个村子没有什么生气。
”可是,这些老人谁来照顾他们呢?”,我问到
他说,老人住贯了山村,总认为这里是他们的根,哪里都不去。
我想,这或许就是天台山文化的古道精神吧。村庄因此延续,古道更加古朴,醇厚的山里人继续述说着他们的古道热肠。
举头林绿白云低,四海五湖皆兄弟
穿过小村,不远处有一座大坝,再往前走来到了一个岔路口,左侧是一个下坡的小路,标牌上写着“大峡谷--雷马溪山庄”。右边是一条有着如同高速公路一样护栏的山路,一面是护栏,一面是嶙峋的石壁(这条山路我在另一篇文章里有写,是我开车盘旋而上的路线,路上随时能看到从山上滚落下来的碎石,道路非常狭窄,护栏一侧的山涧更是深不可测,我记得,我后来从上山下来时,腿都不听使唤了,紧张、恐惧!)
按照年轻人的建议,我就从山庄穿过吧。走入山庄,院内整理的整齐有序,中间是一个大院子,右侧高出院子很多的石上建有很多木质小屋,左侧是一排木质长廊,沿河而建。院子的中间有一个大的房子,可能是招待客人的地方。再往后还有一段弯路,路的两旁摆放了一些凉棚和烧烤架子,不错额野营场地。
正当我左右观察时,左侧远处的回廊上走过来一个男人,差不多40左右的年级,目光睿智明亮,有着南方人的精明干练。一件白色的衬衫搭配一条深色的裤子,身材偏瘦,走路从容不破,看来应该是个头目,后来才知道是这里的老板。我说明了来意,彼此寒暄了几句。他非常客气,从院子中间的房子里拿来了半个西瓜,我吃了一块,还让我再带一块。现在想想,那么大的太阳,有块又甜水分又多的西瓜吃真是很幸福的事,非常感谢。后来,又请教了一些关于山上的事情,他知无不言,介绍的非常详细,还让我记了他电话,说走到哪里迷路了,尽管打电话给他。再次对他表示感谢后,我向山里走去。
山霭苍苍,千树逐溪而上
走出山庄,沿着一条小溪迎着高山一路向前。溪水潺潺,清澈见底,可能是之前两个地方耽搁较多,看看时辰,9点多了,热气又不断来袭,索性就到小溪里行走吧,顺便把毛巾弄湿擦洗身体,好一个凉爽啊!
这段溪水足足走了20多分钟,时而水上,时而碎石杂草中。一人高的杂草还有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乱石,荒凉中掺杂着舒适和惬意,有种说不出来的味道。与其说是一条路,还不如说成是乱石溪水杂草组成的荒岭,途中也各种跳跃各种寻找,弯弯曲曲,腾挪辗转,穿山越岭。
穿过小溪,出现了山路。一条被山里人踩出来的小道,两旁是高大的树木,山谷中流水声夹杂着一些不知名的鸟鸣声,对了,还有最讨厌的知了不知疲倦的叫声山路越来越高,林子里也相对安静下来,正在一边走一边莫名幻想时,一支青蛙闯进了我的世界,我手里的帽子配合着手臂的甩动甩来甩去时,这个青蛙从山路侧面的上山跳了下来,也是巧了,正好跳到了帽子里,还好它反应快,还没等我从惊愕中回过神来,它又迅速的跳了出去,一晃就不见了。
不知走了多久,前面出现了一座石头小桥,沧桑荒凉的不成样子,桥很短,桥两侧的杂草一丛丛的高出了桥很多,桥面更是杂草丛生,仿佛很久没人经过一般,桥头旁边一块石碑记录着修复这个小桥的捐款人的名字,这座桥名字叫“群济桥”,好像还有些典故,拍了照照也顾着多看,就继续向前走着。
光阴的故事
又走到了一个去处,也是个三岔路,左侧又两块大石拦路,右面有个小牌子写着“龙潭”。之前问过山庄的老板,知道龙潭是一处观看之地,左边的路也还可以前行。顺着龙潭方向,扒开茂密的树木,眼前出现了几块大的巨石,巨石中间是一条不规则的水潭,最后这些水汇聚到一个大的水潭里。从上面看,水潭的景象不太清晰,就攀着树木杂草下到了谷底,从山上下来大约有两人高,折腾半天才到了水潭旁边。这里的山石,经过流水千年的浸润,留下了一条条一缕缕绚丽的花纹。那些流线型的图案,是造化的力量,鬼斧神工,却不留一丝雕琢的痕迹。潭水翠绿清澈,厚重的沧桑感仿佛述说着曾经的光阴的故事。
光阴不是拿来回忆的,还得继续前行啊。费了好大力气又爬了上来,转向旁边的被石头挡住的小路,石头旁边勉强可以通过一个人。接下来的路就更加难走了,被风吹倒的树木横亘在本来就难走的山路上,还有茂密的杂草,时而弯腰攀爬,时而抬腿跨越,好一顿折腾。
尽管休息了很多次,但还是不停的喘着粗气,汗水一遍一遍的从身体里冒出来,帽沿上的水滴也好像从未停止过。即使这样,还是感觉整个人神清气爽,舒服无比。对着大山高声呼喊,山谷声音阵阵,余音从山谷中穿越,沿着小溪消失在遥远的山峦中。
前面已经无路可走,只有右边一片乱石组成的山坡好像可以攀登,打电话和山庄老板确认了一下,确实就是这个山坡。坡度很大,石头大小不一,踩上去石头会顺势滑动,形成连带反应,爬了一段,脚下的石头批哩哗啦的不停向下滚去,山破一眼望不到顶,两边的树木里也无法行走,只能继续爬,爬了几分钟就躲在相对靠边一点的石头上歇息一会。越过一段被折断的树木继续向上,又过了一会,很多折断的树木挡在了前面,根本无法通过了,虽然有些不甘心,但想想登山前的决定,还是果断放弃了。原路返回。
下了山,不能忘了山
下了山,不能忘了山。是的,山峦雄伟,连碧巍峨,“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人生就如登山,一味的往兜里放东西,攀登的负担就越大,人就容易身心疲惫。所以,适当的放下才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