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学调控性能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通过超声喷涂制备的三氧化钨(WO₃)外光提取层可显著提升OLED器件的光输出耦合效率。该技术采用高浓度前驱体溶液,通过脉冲偏压控制喷涂均匀性,使流体在玻璃衬底形成纳米结构薄膜,有效抑制光波导效应和表面等离子体基元效应导致的非辐射损耗[参考专利CN113285049B]。
WO₃纳米粒子对近红外光(1400-1600nm和1900-2200nm波段)具有显著吸收能力,同时保持70%以上的可见光透过率。在紫外固化涂层体系中,添加6wt%纳米WO₃可实现90%的红外阻隔率,涂层硬度达3B,附着力3H,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参考Nanomaterials 2022, 12(21), 3920]。该特性使其广泛应用于建筑玻璃和汽车窗膜,在不影响采光的前提下实现节能降温。
镍-纳米三氧化钨复合镀层通过电沉积法制备,当WO质量分数为17%时,表面呈现典型的微纳米分级结构,具有超亲水特性(水接触角<5°),并能光催化降解甲基橙溶液。经氟化处理后,涂层转变为超疏水状态,接触角可达156.5°;进一步经电化学刻蚀-氟化处理,疏水能力和光催化性能得到协同提升[中国表面工程, 2018, 31(5): 125-133]。
采用水热法制备WO₃纳米粒子,与无机粘结剂混合后喷涂于基底,经二甲基硅氧烷接枝处理形成超滑涂层。该涂层表面水滴滑动角小于10°,具有高效雾气收集能力(连续6h收集效率基本不变),且在高速离心、强酸侵蚀、长期存储和多次冷热循环后仍保持良好稳定性[参考专利CN112852191A]。
通过火焰喷雾热解技术制备的多孔WO薄膜,对NO气体具有高灵敏度。在最佳厚度(3.1μm)和125°C工作温度下,可检测低至3ppb的NO浓度,对CO、甲醇、乙醇等干扰气体的选择性超过10[Nanomaterials 2020, 10(6), 1170]。化学喷雾热解法制备的WO薄膜在室温(27°C)下对氨气表现出快速响应(61s)和恢复(34s)特性,最低检测限达1ppm[Inorg. Chem. Commun. 2022, 144, 109892]。
采用超声喷雾沉积技术制备的介孔WO₃薄膜,比表面积高,离子传输能力强。在0.5A/g电流密度下,比电容可达109.15F/g,经过5000次循环后仍保持良好稳定性[ACS Omega 2023, 8, 43, 40878-40889]。该特性使其成为高性能储能器件的理想材料。
纳米WO作为光催化剂,在紫外光(365nm)照射下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纳米片状WO薄膜对甲酸的光还原效果显著,光电流密度可达0.3mA/cm。在50-100°C范围内,催化性能随温度升高而增强[中期报告, 纳米片状WO3薄膜的制备及其光电化学性质研究]。其光催化机制与表面氧空位和高比表面积密切相关,可有效降解有机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