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最近给我一位同学出了一个建议,就是让他把遇到问题的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罗列出来,写在一张纸上。(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做)

因为他遇到了一个类似"老鼠跑道"的情况,我是有心无力帮其解决,我对当事人的具体情况不甚了解,仅从他口中描述的在我看来有好多选择,却在他看来就是一个"没有办法啊"的情况。

关键是他也想改变,但仅仅想,额,确实做出一些动作,但基本没什么反响。可能是我了解的不够多及不清楚,于是出现"你以为的你以为"的情况。所以,只能提供一些较为有建设性的辅助方法了。

这又何尝是他的问题,我说的是这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情况。每个人多少有一些自己遇到的问题(甚至也有一个"老鼠跑道"),但别人看不是问题的问题,反过来亦如此。

但想说的不是一个话题。而是我给他出的方法,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用写的这个动作来理清思路的方法。好处在于,相比直接跟他说,你多思考思考将事情再向前推进一步。为啥!因为写的过程中,思考就带出来了。所以,之前提到我妈让我做事前多想想,如果换成多动写写,可能会有不一样的作用。(可又谁知道呢,如果按照孩子的叛逆期来看,不论说什么都不会做的情况看,即使换了一个词也是白搭)

最近对于输出写的建议有些欲望强烈(要不然也可能想不到这么好的建议,一个动作包含了思考,简直太棒了)。除了有想要让人家跟我一起写作外,更重要的是开始动起来(有一起进步的战友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其实不用也可以啊,只要自己写就好,发不发表其实没那么重要,虽然也很重要。为啥?因为能从各个方面得到反馈,磨炼个人的各方面属性。

比如就阅读量来说,你会有各种理由的烦扰,甚至一度怀疑自己不适合写,哈哈。我都忘了自己怎么度过这个阶段的。哦,好像看到斯蒂芬·金说的"只要你写的足够快,这些烦恼就不会找来"(大致就这意思吧)。我不过把这个说法加工一下,从单次写的过程到每天的过程,也就是只要每天写,就来不急想这些,想写什么都还来不急,哪有时间想那些事!现在就有些想“卷毛”破案时一样,几乎任何可提供素材的线索都不放过。(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积攒一个月的文章,因为现在手里就有一两篇,但话题倒是攒了不少,以备不时之需。这是效仿笑来老师的)

所以,对于战友的推荐流量王什么的一概不予理睬,我也懒得去解释了。其次,还有一个较为深入的思考,那就是我知道自己写的什么水平,所以也没指望从这个数据上得到什么反馈(有的人会觉得你虚伪)。就像前几天写的关于习惯的内容,先把这个惯性养成,再逐渐增加质量。说白了,就是质量不足数量凑。

话说回来,你可以根据这个数据反馈,来即时调整写作的内容或者写作的技巧。或者其他方法,比如是不是关注的人数本就少,那此时看绝对值没用,看相对值!或者没有分享到更多的平台!总的来说就是说看的人少。当然,这些属于技术手段,容易解决,我认为更为重要的还是内容,就像价格本质上是锚定在价值上一样,即有没有对读者有价值(而价值呢,也分好多层面和维度。比如读者读了有启发的、有正能量、有思考的以及类似干货的,或者有用的等等)。

也许是上次你分享到更多地方,但是人家点开一看,好家伙儿,写的什么啊,要么晦涩难懂(调整语言)或者像我这般随心所欲的(新手很容易出现的情况),于是你下次分享时人家看都不看,直接忽略了。

再深入下去,会发现,这与当初的定位(简单说就是目标,想在哪个领域写)有关,可能你就是稀里糊涂开始的,于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然后就带来了各种数据反馈,甚至烦恼……也就是说,我对自己的目标是先写成习惯(这里有练习勤思考的意思),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是更久,然后在这个过程逐渐优化,是加入专业的内容,还是加上生活中的事情,又或者加入自己的情感类……总之,会不断尝试,这是在没有找到属于自己定位的情况下。找到,就更好,直接深耕细作下去就好了。

你可能感受到了,说我这是“死脑筋”也好,“野心”比较大也罢,总之我也有自己的小计划,这也是一个长期的事情。

又偏离航道了,看来不适合开船啊。构思这种东西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会导致更多的构思。换句话说,只要开始写的时候,一半的构思是在写的过程中诞生的。所以,这也是我发现输出写作这件事带来的益处,是之前没有过或少有的几次但也忘了的事情,直到开始写的时候发现这一感受(那会就是没有主题,总是先写,然后越写内容越多,于是越有一种上瘾的感觉。如斯蒂芬·金提到的从脑中下载到纸上的感觉),但是并没有总结出来是什么原因,这句话来自《黑客与画家》“另一条路”章节中”全身心投入“标题内的内容。也是推荐给我那位朋友的用意之处。

你看我提的建议是不是眼熟!当然,不是在写的方面。这与整理物品的时候的第一步是不是相似呢,也就是说在想要整理箱子里的物品时,先把箱子里的东西一个不落的倒出来。换句话说,这与我们提到的把自己的资源都想一遍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及在编程里用到的"遍历"……

为什么?因为这样方便对比,就像一群人如果不站在一起,我们很难对比出高矮胖瘦。也就是说,对比之后,才会发现优势所在。

我竟然没想到,这个在平面设计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中四个基本原则之一),既然也能应用于生活的其它方面,是我肤浅了。

其实这个对比每个人都应用的非常娴熟,换个词大家可能就熟悉了,比较。没错,比如谁又涨工资了,肯定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呀,她比我用的手机还新(版本)......

没错,显然是我对这个词除了在特定地方使用外,其它地方都带有偏见!我想这类词应该还有很多,但此时具体想不起还有什么了......

但我只能想到一句贴在我桌子上的话——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呢!(这是锻炼融会贯通能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