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地,似乎我已走进了开始回忆的年龄,不经意地会忆起儿时的一些趣事,那些趣事中的一些小确幸也会不时地在回忆的间隙中泛起一丝甜意,甘之若饴。那丝丝甜意虽然没有杜康的那份醇香或浓烈,也没有品茶所带来的淡雅或者幽香,但那种令人舌根生津的回忆总会使我不时地处于一份淡淡的回味之中……
那些儿时的记忆是童年留给我不时回忆的小确幸
曾记得儿时有很多无法忘记的小确幸,有天黑后坐在家门口等待父母赶场归来的期待,期待他们回家后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也期待他们从街上给我们兄妹仨买回来的一节甘庶,一个碗儿糕,或者一把麻花,或是一个麻饼的那种满足感。
也有当夏天来临时,我没有因为燥热的天气呆在家里,却在捕捉树上的知了,或者寻觅着在吸取青岗树树汁的金龟子,或者同小伙伴一起在不远的水沟里搬开石头寻找螃蟹,正当为我的收获而沾沾自喜的时候,耳边传来父母站在院坝里大声喊着名字叫我回家吃午饭的声音,我撒腿狂奔……
记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小确幸是妈妈味道的肉丝面,和背诵《沁园春·雪》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记得那天是农历正月十四,按老家的风俗,我们在那天过小年,当时我没有还上小学,父亲不知道去做什么事出去了,没有在家吃午饭。我一个人在离家不远的小山坡上玩耍,听到母亲喊我回家吃饭的时候,我才匆匆忙忙地跑回家, 一跨进家门时,家里弥漫着的香味使我至今还记忆犹新。
那顿午餐母亲煮的是肉丝面,肉丝是从自家制作的腊肉上割下的一块瘦肉切成,用的面条是农民自办加工厂用半手工方式制作的面条晾干而成的干面。其做法也很简单,先用猪油把肉丝炒得七、八分熟,再加水烧涨,然后再把面条放进去煮,煮熟后再盛在碗里。猪油浮在面汤上星星点点,再撒上几粒葱花,清香扑鼻,看上去更是令人馋涎欲滴。还记得那肉丝的弹牙劲和香糥可口的感觉,每当一想起回老家的时候,那种妈妈的味道总是给我带来回味无穷的小确幸。
那时候,面条都是稀缺资源,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像这种特殊的日子才会煮上一碗面条做为一样菜品,更别说里面还有肉丝了。猪是自家喂养的,通常我们在大年前的十多天左右才杀猪,然后把猪肉再分成若干4-5斤一块的肉胚,在肉胚上面抹上一层盐后再放大木桶里腌制几天,最后挂在火堂的上方,每当煮饭时,就可以用燃烧柴火的烟对肉胚进行熏制,这样熏制大概十多天后就变成了自家所做的腊肉,用腊瘦肉做成的肉丝香糯可口,那面汤更是咸鲜有佳。
还有就是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年冬天很冷,一场大雪过后气温骤降,离家不远的悬涯边还吊着碗口粗的冰柱。我家对面连绵的大山被厚厚的白雪笼罩着,只能隐隐约约地看见起伏的山峰,山外边叠着山,白茫茫的一片,其中最中间的那个山峰格外惹眼。蓦地,我想起以前我二爸曾给我讲过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试与天公试比高”的诗句, 于是我踩着嘎吱嘎吱的积雪,去离我家两百余米远的二爸家,问清了那几句诗的出处并请他给我抄下了那首《沁园春·雪》。
就是在那天,我拿着抄着这首诗的红格信笺纸,想像着“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想像着秦皇汉武的“略输文采”与成吉思汗的“只识弯弓射大雕”,也想像着以后等我长大后,我要去看看最远的山那边是否还是山?也是在那天,我望着对面已被雪封的群山,诵读着“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直至背诵……
记得后来在上初中三年级的上学期时,语文课本的第一课就是那篇《沁园春·雪》,当再读起那首诗时,突然间觉得特别亲切,眼前浮现出的是老家对面被大雪覆盖的群山画面,现在想起背诵这首诗时的情景也带给我了一种小确幸,这种小确幸总是不时地刺激着我去体会文字间的那份婉约或者豪放。
那时候喂猪不用饲料,那时的日色很长,那时的车、马、邮件很慢
后来在外上学时有收到家里的信件的小确幸,在上班后有为远在山里的家中安装了无绳电话,因此能够随时问候父母的小确幸,现在有在体检时因为自已坚持煅练而导致脂肪肝消失的小确幸。时光在匆匆地流走,岁月无痕,现在,日色很短,车、马,邮件已不再慢。
想起儿时的美好时,似乎是“那时候,我们没有钱,但却很快乐”,似乎“没钱”是快乐之本,如果真是这样,那想快乐就太容易了,因为现实中会有太多的无赖。回头认真想想,儿时的我们,快乐并非源于“没钱”,而是因为“没有责任”,天真无邪的孩童无忧无虑,所以快乐。
而如今的我们,总是会被无名的琐事缠身,或者被莫名的不如意所牵绊。尽管如此,身边不时的小确幸还是会随时陪伴着我们,不时地填充在我们的生活的缝隙之中,我们的生活也因此忙碌而充实着。如果我们多去发现身边的那些小确幸,在那些小确幸中品味着生活的味道,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人生的另一翻景致,我们的生活也会不时地充满着不经意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