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绝版尖椒回锅肉 大书绝版煎焦回锅肉 1周前
东西看多了容易瞎想,事干多了开始作,饭吃多了开始乱说话,抄起心经读完,缓一缓,再想一想,连串的问题,自说废话,勿喷勿喷。
1: 心经VS心学
二者没什么关系,两部书,一本是佛家总纲,一本是儒家经典。名字相近而已。
心学的目的还是总结为一句话“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让你做个君子,实在做不到,做个好人,如果你有天赋且愿意,你还可以做孔子一样的圣贤。方式上采用了佛家的向内的深刻反省的技术,此心俱足,不假外求。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不要求人人做到,是一套高阶的教程,对现代大多数人算锦上添花,Nice to have.
心经,对过往行为,人品,价值观,等等文字可以名状的条件似乎都没有什么要求,都一视同仁。前提只要你可以像一个正常人一样可以感受和反思。 这里提出了普遍的假设,人人皆有烦恼,而且是不停的有烦恼。
其目的是解救你脱离苦海,
不错,你读到这篇的时候,你是在苦海之中的,不要欺骗自己!
心经是刚需,心学是诗和远方。
2: 早晚诵读有善报?
首先读书和善报没有什么关系。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安慰自己的桃源世界。如果这么命定,那么所有人都应该做好事,但是现实给你一个巴掌,做了坏事有时候也有善报不是吗?至少是有回报。
从科学的角度,量子力学的关于波的描述中,证明这个世界基本粒子是随机的运动的,符合概率。而我们是由粒子构成的(目前为止),所以我们的世界大体上也应该服从随机事件& 概率分布,而非善恶分布,粒子是不知道什么是善恶的。
心经没这么狭隘,管你是善是恶,不重要,这从来都是不是佛经关心的重点, 最多算一个副产品。
只教你能够超脱烦恼的方法,里面只是说多做好事能帮你超脱烦恼,而不是说您有好报。
3: 到达终点是怎样的状态?
首先现在是什么状态;
打个比方,人世犹如无边苦海,你这辈子就像个王八就泡在里面,伸不伸头都躲不过这一刀,无非是这一刀掉血多一些,下一刀轻点,运气好过的了初一,但是过不了十五。
既然如此日日被烦恼困扰纠缠有意思吗?
总有那么一撮人不喜欢这样,可能是吃的土多了,想要超脱。
简而言之有两种人可以有潜质快速超脱,一种吃了太多土的人,一种是能感受到吃土痛苦之人,虽然自己没吃多少,但悲悯.
多数情况,咱们再怎么弄也就是这么个起起伏伏的活法,时而荣耀,时而吃土,大环境,国家命运,宇宙规律咱也改变不了,这能改变法则的那是修仙小说,大哥你可以去渡劫了,劈不死你你就牛逼。
总结一下当前的状态是 苦,无常,还有无我,不净。 后面两个概念下回再说。
如果跑到终点:
超脱了所有的烦恼,处于恒常的快乐中。
达不到就会处于一个又一个无常的苦难之中咯,有时候是一个又一个的循环咯,活久的朋友常说太阳下面无新鲜事,一个大大的死循环不断的出现,你难道没想过从中跳出来吗?
4: 这个终极的状态可以达到吗?
只能不断的接近,每天,每一个时间段你可以达到都是赚到了,如果你好彩,超凡入圣,你就赚大了,符合正态分布,永远是最少数那几个人。
这是一种体验,总之写不出来,某一天你有了这个体验,我怎么说不好你都会信,你没有体验,就当闲散文章打发事件咯。
5: 这本书立论的前提是什么?
同志们处于一个个的苦难之中,总结起来有八苦
当然不是这张图,下面正解
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没有不变的东西,包括我们自己,都在变啊变啊,这一刻是这个情况,下一刻又是一种情况,(在有机体的层面) , 微观世界谁知道呢?超脱人生的东西,本文不讨论。
除了变化,还有互相的影响,目前还没有看到因果律到达不了的地方。 完全独立事件只出现在数学课本上。所以没有恒常不变的,都是依据各种条件聚合在一起的, 过段时间就消散,如同晚上的水中月亮,到白天就没有了。 当你到达一个快乐点,马上就会消散。我们对苦难的记忆点尤其深刻。
结论是,不论怎样你都在受苦啦。 这都是共识了。
6: 既然苦难无法避免,那又如何超脱?
作者牛逼在这里,如果苦难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只能走第二条路了,请问在谁在受苦呢?
简单,当然是我啦, 作者接着问,如果一切都是变化,没有恒常,我这个概念不是也不存在吗?
如果“我”不存在, 那受苦这件事又从何说起呢? 条件不满足啊。
证毕!
那我的存在是“空性”的吗? 注意这里讲的是“空性” 不是什么都没有,空性差不多可以理解为镜花水月。
要说明这个问题, 需要把“我”给碎了。
接下来作者做了一个经典的分解, 我是什么?色,受,想,行,识 (五蕴)集合体。
伟大的项目专家,都会从一个角度来分解一个大项目。
老人家把这个概念breakDown , 释迦是一个伟大的搞项目的专家,这么个分法,两千多年了,那么什么是“色受想行识”:
色Rupa:我们经验当中的物质面,包括眼,耳,鼻,舌,身以及对应的感受,色,声,香,味,触觉。、
受Vedana:一般指体验,或者感受。比如眼睛看到光线,你感觉到有明亮,吃了绿箭薄荷糖之后,觉得清凉提神,喝完一瓶Pepsi会觉得炫酷。
想Samjna: 分辨一物有别于他物,认知,分类,概念化,推理,都在这了。中文里面是翻译成想,上面是个“相”言及表徵,记号,外表,下面是个“心”,组合下是表徵,记号,外表在心中留下的痕迹。对物质能分辨出比如是芝麻还是西瓜,概念上可以看出比如身份地位,组织架构等。比如看到一个会飞的穿着红色披风的人,我会想是超人,如果是加了个火箭助推器,那是钢铁侠。绿了的是隔壁老王。这都是依据经验来的。想也可以翻译成感知。
行Samskara:冲动,意志,意愿,还有专业的叫法“心理构型”,简单说,你想做一单事的意愿。
上面四个讲完,举个例子,比如我碰见一个四十左右的男人,身高一米八(色),烟味浓厚(受),似曾相识像我以前认识的某一个人(想),果然是位老朋友(想),去打个招呼(行)。
识Vijinana:意识,让我们的经验变得可能,让我们可以认识,比较,储存,记忆。相当于一个平台,有这个基础平台,上面四个才得以运行,而运行的结果又都存储在意识中。此外前四个是编织成了一条线,而在这里结成网,串在一起了。我们所有的思想,行动,都如种子埋在这里。也因此各不相同,人与人区分开来,我是我,你是你。
再看这五个“色受想行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无法孤立的存在,彼此之间相互依存。此外每一个都是依据条件而生的。
关于超脱:
上述的都是由于各种条件而存在,所以有了另一个概念“空性”,不依赖任何条件而存在,叫做"实在",计算机里面叫做恒定常数。
依赖条件而成立的东西,终将消散。终将消散的东西,再怎么执着都是没有意义的,留不住。它们因境而生,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升起,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又消失。
所以讲白了,就是这些不恒定的东西(空性的东西)没有什么好留恋的,放下执着。另外你就是想执着也是白费功夫。
就是这个道理了,逻辑是简单的,做起来不简单而已。
7:什么时候你需要这本书?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危机到来时,才会想到用这部经书去调解自己和周边的关系。
根据自己的判断,首先要判断的是我有没有必要走上超脱烦恼之路? 如果你觉得有无穷的精力对付烦恼,那么你还没有到达时机,再等等,切莫为了装X来读这个,不作死就不会死!
我们对付一个困境,无外乎也就是避免困境(你做不到) LOL,你对困境造成的结果,从内心层面无外乎忍受,减少,消除三条道路,这本书对着三个层面都有帮助。
但还有其他的原因去读这本书,哪一个最打动你呢?
有人是为了个人的幸福,比如摆脱工作的烦恼,摆脱情感的烦恼。
有的是为了让自己亲近的人摆脱烦恼,造福人群。
更宏大的是为了整个生态圈。
一般来说,基于事实来说做一个一般人便会受尽万般苦,八十一难只是一个虚数,告诉你有很多劫难,所以不要觉得自己折腾了这么多会与众不同,大家都是这样。只有心存更大的愿望而坚定的前行时,你才有所不同,关键的起点在于这个愿望的大小。
下一篇继续讲一讲
1:心经的适用范围;
2 : 五蕴和我的关系;
3; 通过心经到底该如何去超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