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书声此起彼伏
——读余秋雨《寺庙》
文/兰雪
“你看这村,这乡,原来土匪横行,幸亏有一批批外来人。和尚是外来的,尼姑是外来的,弘一法师是外来的,我们也是外来的。”——正式这些外来的人给曾经古老沉寂的乡村带来了文明的曙光,步履蹒跚的走向了现代……
这是余秋雨《寺庙》里的那位何老师离开尼姑庵改造的学校时留下来的一句话。余秋雨所处的古老余姚乡村正是在这一批批外来人的来来去去中走向了文明的现代。
“晨钟暮鼓,却一衰一荣,一静一动,一冷一热,对比明显。”曾经人去屋空冷寂一时的乡村尼姑庵废弃时,风光全部移到到了吴山庙。等到一群美丽的女教师的到来,那所尼姑庵又摇身一变变成了乡村小学校,一切又都变了。衰的,静的,冷的,是吴山庙;荣的,动的,热的,是小学校。
从此这个古老乡村,每天呈现着两处对比鲜明,吸人眼球的精彩的绮丽乡间美景,像两个戏台上演着人间最美的剧情:
在村子里一条小路上,向西方向一群缠着小脚的老太太,穿着一套干净的黑布褂子,一扭一扭去吴山庙去念经,出村一丈远就上了窄窄的石板路,和别的村子的老太太也汇在一起了。石板路上留着昨夜露水,还长着青苔,老太太们扭动得更加当心,更加夸张,更加一致。远远看去,分明是一长溜黑衫蝙蝠舞,舞的名称叫“天天朝拜”;向东方向一群孩子欢呼雀跃的踏着宽宽的泥土路背着书包去曾经尼姑庵改造的学校去上学,半道上也有同伴不断的加入。牌坊般的校门口一位姓何的值班女老师,笑眯眯地迎接着孩子们,让孩子们扣好纽扣,把裤腿放下,从赤脚走路的孩子的脖子上卸下挂着的鞋子……
上课铃声响起来,上课的何老师正讲着课名是“常识”的地球课。此时吴山庙那边也响起了钟声,一会还传来了清脆的木鱼声,紧接着是吴山庙的醒禅和尚领着诵经和老太太跟着念经的嘈杂声。何老师似乎不喜欢这些传统老派包括寺庙以及走向庙里的黑衫蝙蝠舞。她皱了皱眉走下讲台走到窗户的西窗前随手关上了那扇新装的玻璃窗。诵经声也关在了外面。
每当夜幕来临,黝黑的田野里,只有两道灯光,吴山庙的蜡烛灯和学校的煤油灯。别的屋子,买不起蜡烛和煤油,天一黑就黑到底了。这个时候能听到寺庙里和尚们清一色的男子诵经声,这是和尚们在“做课”。这个时候白天异常热闹的校园里此时宁静的只能听到女教师写字翻书的备课声。那个时候村民们最喜欢从自家门口看着这两道灯光。究其原因估计是这两道光一道是知识之光,一道是信仰之光。都能够给村里人带来希望,都是在努力踏着向善的路奔跑!
原来这个穷乡僻壤的乡村以前匪徒经常出没,不管是土匪陈金木的黑铁皮灯笼还是王央央的红纸竹篾灯笼。乡亲们都会很快关门,隔门缝观望静听。但是匪徒对于庙里灯光都会绕道而行不敢靠近。
随着抗战,匪徒参加抗日不再骚扰百姓,夜间匪灯减少,“于是,多少年了,乡村夜间,只有匪灯和佛灯。一邪一正,一野一文,在进退交错、消长明灭。终于,匪灯渐黯,佛灯孤悬,幸而又加入了学校的灯。”从匪灯佛灯到佛灯校园的灯,灯光的明灭变化也昭示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本来庙里的和尚和学校的老师是无缘见面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把两种文化牵系到一起。一次在学校西面的泥路上,两个正要回庙的小和尚看到一头小羊被石头一绊,差点跌到河里。小和尚慈悲为怀,“惜生护生”,立即撩起袈裟,牵起羊颈上的绳子,拴在路旁的刚栽好不久的一棵小树上。几个玩耍的男孩就围过去,小和尚朝他们笑眯眯点头然后上了路。这时,从校门里出来的何老师看见了,直奔小树解开拴在树上的绳子,对男孩子们说:“羊要把小树挣断的,快把羊送还给主人!” 这一下,把那两个和尚呆住了。他们“惜生护生”,却对植物不太在乎。他们明白小羊要保护,却忽视了小树也要保护。此刻他们心里有点乱,却又觉得女教师是对的。 原来,老师心中的“惜生护生”,范围要大一点,包括树,包括林荫道,包括孩子们的成长,包括考中学。一来二去,孩子们有点得意,觉得老师的水准比和尚高,学校的等级比寺庙高。两种文化在这里相持抗争,也许何老师也这样为她的做法儿在心里洋洋得意呢。
但是,一个同学的一篇作文,使老师对寺庙的看法发生改变了。老师出的作文题目是《一件奇怪的事》一个学生的作文写的是,他在四岁时被一个土匪抢走,村民追赶,土匪抱着他躲进了庙会,没想到,土匪庙会出来把他送回了家。他好生奇怪。老师也觉奇怪,专门组织了一次讨论,询问当时庙里的情况。原来土匪抱着孩子进入庙里,和尚和所有香客都正在念经唱经,声音响亮的就像台风季节上林湖的潮声。孩子听着这奇妙声音就瞌睡了,醒来看到抱自己的土匪看着庙门口一尊佛像发呆。孩子的故事激起了老师的兴趣。老师也萌生了想去庙里看的兴趣。
老师巧妙的安排,让孩子的歌声和庙里和尚的诵经声进行了一次大比拼。学生们唱的歌是李叔同写的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 “写得好,是你们老师写的?”歌声引起了醒禅和尚极大的兴趣。几天后醒禅和尚告诉又来的孩子们唱得是“李叔同”的歌,也就是“五磊寺的弘一法师”。孩子们把法师的每句话告诉给何老师。引起了她和两位女教师翻山越岭去拜见弘一法师的极大兴趣。五磊寺一行,法师持杖远行未见,老师们询问和尚们许多弘一法师的故事。回来,老师们疑问重重:
“那么精通现代的文化教育,怎么回过头去投向了佛教?”“这是倒退,还是提升?” “肯定是提升,只是我们还太浅薄,悟不了。” ……
读到这里,我也悟不出来了。学校给了我们认识外界事物的知识理论思想,扩大了我们的思维,但是佛学的因果报应,弃恶行善,追求幸福,会给人们一种向善的向往。如果心智纯熟,参禅向佛,修行悟道,也不失为一种人生的修持精进。
不管是佛教还是科学文化,文化是相通的,无所谓正道,只是有些被尊为圣道,有的被命为传统。它们都是一道精神养料,人为了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心境,所以便有了不同的信仰选择。
这个世界,需要一些人引导时代前进,有一部分人守住传统的玄密。随着时代的发展两种文化互相渗透,取长补短,共同迎来现代文明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