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热了,娃时不时就嚷着要游泳,带她去了几次,都是她在水里,我在岸上——碰巧我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下去陪她。这天娃又提出要去游泳,并且再一次邀请我下水。想了想,正好这天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况,也有这个时间,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娃当场就开心地“耶”了一声。
去到泳池,一起下了水,娃高兴得很,一会儿像只小猴儿一样挂在我身上,一会儿招呼我跟她玩球,一会儿越过浮标游到另一根泳道上,然后大喊:“妈妈,你过来,你过来呀!” 一会儿又得意地往深水区游,回头挑衅地看着我(她戴着臂圈,我却什么装备都没有,不敢再往深水区走)…… 一直玩到泳池关闭的时间,娃才恋恋不舍地爬上了岸。回家的路上,娃带着意犹未尽的语气说:“妈妈,下次我们把爸爸也叫上一起来游泳吧。” “好”。
【反思】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原本出自《孟子》,意思是一个人听音乐开心,不如大家一起听音乐,这样更开心。这里借用了这句话做标题,但我想表达的准确意思是,让孩子一个人玩,TA或许可以玩得很开心,但很多时候如果父母能陪着孩子一起玩,那么孩子会更开心。
在这个快节奏的大背景下,不可否认大人们普遍很忙。我无数次在公共场合目睹孩子在某处玩耍,大人们则在一边看手机、打电话这样的场景。有的估计是确实有事,有的则是因为孩子玩的东西,大人没兴趣(好吧,我承认我就干过这样的事)。可是很多时候,如果大人能参与到孩子的游乐中,亲子之间的互动真的会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王甘老师在《游戏力》一书的序言中写道:“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即建立联结。引用本书作者的形象比喻,就是用我们的爱,把孩子的杯子装满。而与孩子一起游戏,用游戏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就是填满孩子的‘爱之杯’的重要方法:通过一起游戏,孩子在欢乐与笑声中,用安全的方式交流了情感,感受到了我们的爱”。特别说明一下,“游戏”有更广义的内涵,它包含与孩子之间轻松、有趣,令双方都感到愉快的互动方式,并不仅限于“玩游戏”的那个“游戏”。
那么父母如何陪孩子一起玩呢?有2个大原则,一是“跟随”,二是“示弱”,其实这两点也是相辅相成的。“跟随”是指将游乐的主导权交给孩子,玩什么、怎么玩,都让孩子说了算(当然在安全性等方面需要父母把关),这能让孩子尝试平日里都由父母掌握的权威,小小地体验一把掌控感;“示弱”则是指父母暂时放下成人的“身段”,不妨装装傻、装装笨。看到平日似乎无所不能的父母也会露出笨拙的样子,也会有出错的时候,这会让孩子得到很大的乐趣,同时也会感到父母更可亲。
童年其实很短暂,尽量抽出一点时间,全身心地投入,陪孩子玩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