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晓芬,一个率性温暖的人,丈夫在外地工作,一个人既在医院上着班又带着两个孩子,大的读初二,小女儿读幼儿园中班。父母心疼她,在乐山市区照顾读幼儿园的小女儿,而她则儿子在区县工作并照顾读书的大儿子。当一遇到孩子问题时,这个“率性”的妈妈就变成了纠结妈妈。也许这是天底下大多数妈妈的通病。
她家大娃在我手里读了一年,那时我俩是家长与老师的关系;后来我到其他学校任教了,出于对我的信任,她也经常跟我谈一些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慢慢地就变成了朋友;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她家小女儿班上很多家长开始谈论一年级读哪里的问题,加之燕飞听到她妹妹的女儿班上的很多同学放弃读大班直接去读衔接班,两点加在一起让这位妈妈原本平静的内心泛起了涟漪。对于读不读衔接班,大家的观点也众说纷纭,应市场需求社会上的衔接班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大力的宣传效应和家长听课的从众心理,让很多家长成为了没有主见的羔羊。试听课、报名学习最终是为了让自己心安。
出于朋友的信任,我还是做了中肯的建议。如果以后读私立学校,班上的大部分同学都在学,那还是建议去报名学习一下,至少能提前感知学习的氛围,对于知识能接收多少就接收多少。记得我有两个朋友的孩子在私立学校读一年级,秦某的女儿上了衔接班,进入一年级后觉得那些知识都是学习过的,感觉很简单,学习上毫无压力;徐某的女儿就在她所在的私立学校读书,作为语文老师的她假期并未给女儿讲关于一年级的知识,因此当孩子上一年级后与班上同学相比就略微的显得有些吃力,她周末在家又助力孩子的学习。当然,我也谈到去年9月读一年级的女儿的一些情况。作为老师的我,更希望孩子对学校、学习始终保持一种好奇心,充满求知欲,因此去年的暑假,我没有给她报衔接班也未给她讲任何关于一年级的知识。我只是每天带她去图书馆看书,陪她拓展兴趣爱好下围棋。
一年级的上期的第一个月,她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吃力也着实让我反思当初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相信我当初的做法是正确而有意义的,很庆幸在那段时间培养了她爱读书的习惯。虽然她在学习上感到吃力,但她始终对学习充满了渴望,这种渴望也成为激励她前进与突围的力量。慢慢地,她在学习上找到了幸福的感觉,在课外阅读找到了读书的乐趣;上课时,会用自己的理解来大胆质疑,课间休息惜时如命,抓紧分分秒秒畅游于书本中自我陶醉,仿佛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随后晓芬谈到,二妹读一年级时,老大刚好读高中。如何选择学校,对她来说又是一个头痛的问题。她和爱人一直都在外地工作,随着孩子年岁增长,她越来越感受到孩子在学习行为习惯上的不如意,于是辞掉了外地工作回到家乡工作并照顾孩子的学习。为了给孩子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五年级时她把孩子转到了私立学校我的班上。报名前的电话沟通,她很坦诚地跟我讲了许多孩子不好的习惯,把孩子的改变寄托在我这个素未谋面的老师身上。
那一年后,我调离到其他学校,我也问心无愧地还给了他一个全新的孩子。孩子继续在那里读六年级然后升初一,可初一读了不到一个月,因无法融入集体便转回了老家县城的初中就读。转回去的这一年,母子俩的关系到也日渐融洽,但一谈到学习依然逃脱不了鸡飞狗跳的状态。每每她在老大面前找不到做父母的教育成就时,口中便念叨着二妹从小由她带着,各种习惯较好,也很独立自主。她也特别强调到二妹提的要求或要参加的一些活动,她也会积极的配合;对于老大提的一些要求,反倒觉得他是大孩子可以自己完成。
我开玩笑似的说到:“手心手背都是肉,为什么不能一视同仁呢?再大也是孩子,也渴望关注。”我直指老大的内心,跟她认真地谈了老大内心的想法。以前家里所有的关注点都在老大身上,有了二妹以后大家把关注点转移到小的身上,突然的转变让老大内心无法接受,觉得二妹剥夺父母、外公外婆对他的爱。他总想通过特殊的方式引起大人的关注,当让他也把这种心理带到学校,想通过不遵守纪律、不完成作业引起老师的关注。老师请家长到学校时,他又重新感受到被父母、老师关注。二妹参加的兴趣班活动也屡屡获奖、学校也经常受表扬,这让一家人聚在一起时,无意识地就会多夸二妹几句。这也无形地把老大和二妹形成对比,老大也会觉得妹妹很优秀,他那个无法超越的心却越发地刺激着他。长期恶性循环下去,没有得到正确的疏导,加上学习难度的加深,使得老大在学习、生活上越来越破罐子破摔。我建议她给老大注入榜样的力量,同时让老大成为妹妹的榜样,找到幸福的成功的体验感。
我感受到她此时此刻内心的迷茫,对于老大以后考不上高中就读职业学校的问题,前段时间她也征求过我的意见。但当时她一个劲地说这是她某个局当领导的弟弟给她的建议,我听后也不好多说。今天她再次提到,我不得不说。你给孩子谈职业学校,是在告诉孩子你们已经给他想好了退路,不用认真学习考不上高中也可以读书吗?在难与易中做选择,毫无疑问孩子会选择易,这是在变相告诉孩子放弃吗?你真的就觉得你的孩子考不上高中了吗?不想给他更多的选择平台吗?老师在前面拉,你不但没推,还把孩子往后面拉。即使有这样的打算,现在也不宜跟孩子交流,只能告诉孩子只有一条路可以选择,那便是静下心来鼓足劲考高中。我相信天再高,踮起脚尖也能勾到阳光。
她听了我的几问之后,似乎也意识到自己现在不应该给孩子退路,跟他讲职业学校的事情。随着聊天的深入,晓芬似乎也感受到老大身上亦有许多优点,并说到老大现在还保持着读课外书每页批注的习惯。在她心里,她始终觉得这是当时我们学校前沿的教育理念带给她家孩子的改变,是老师带给孩子的改变。甚至把孩子就读过的公办学校和私立学校进行了对比,觉得私立学校的假期作业安排很有规划性,阅读很有规划性。在两种体制呆过的我,委婉地告诉她,父母才是孩子终身的老师。我谈到孩子当时能如此快地转变,除了学校、老师的努力外,更重要的还有父母的配合,这才让我们的教育产生5+2≥7的效果。
记得五年级第一期刚开学部久的一个周日下午,住校生要在指定地点乘校车返回学校。燕飞带着二妹和她的妈妈送老大去乘车,恋家的孩子不忍与妈妈分别,当场哭闹着死活不上车,气愤之及的晓芬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当着众人给了孩子一巴掌。这件事是其她家长告诉我的,也成为我第一次正式在电话跟她谈孩子的问题的缘由,并建议她以后不要打孩子。后来因孩子的其他问题,也电话沟通过几次,严重时也请她和他的爱人到学校一起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过。交流中,她谈到觉得自己孩子各方面都表现不好,心里也有点怕跟老师沟通,所以也很少主动跟我沟通。在彼此真诚的交流中,我谈到老师还跟你沟通时说明还没有放弃你的孩子,希望你也不要放弃自己的孩子。从那次面对面的沟通后,每周五放学来接孩子时,她也主动找老师了解孩子的问题,回家也积极配合督促孩子学习。可今天身处于纠结中的她,忘了孩子的改变军功章有她一半的功劳。
我建议她静心思考:1.二妹读私立学校自己真的就可以不用管习惯和每天的家庭作业吗?2.老大读高中时,全身心的管老大,若考试结果不如意,二妹习惯也没养好,是否会觉得亏欠二妹呢?是否会觉得二妹又成了原来的老大呢?3.你的纠结还源于家里人意见不统一,是否可以大家就孩子的教育问题做一次认真的交流呢?4.跟孩子来一次长谈,帮助孩子分析现在的学习情况,定一个学习目标,制定好学习计划往这个方面靠。我鼓励她,并谈到孟母为了孩子可以三迁,你也可以为了孩子而改变,学会鼓励孩子、相信孩子,就像我相信他一样的相信他。
我们每个人都在山重水复中去寻找柳暗花明。这寻得的过程就是我们执着于信念的过程,唐僧带领师徒三人到西天取得真经,难道这不是信念与坚持的结果吗?在教育路上,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我们也应该眼中有光,心中有爱,引领孩子站在聚光灯下,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束光!我们已一定要带着温暖的爱来鼓舞和陪伴孩子,要坚定地相信孩子,那他的眼里就会有浩淼星空亦会有星辰大海。
纠结时刻不纠结,想想苏东坡与佛印的对话“心中有佛,所见皆佛”;亦需要我们听听内心的声音,不要在众说纷纭中选择了从众而忘了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