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进有退”把握经济转型方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近年来,我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绿色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了新旧动能的平稳转换。
比如,在数字经济领域,我国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发展,极大提高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与此同时,对低效、高污染的企业果断“退场”,通过压缩产能、环保督查等手段,腾出了宝贵的发展空间。这种“有进有退”的策略,彰显了供给侧改革的前瞻性和执行力。
二、“有保有压”促进资源合理流动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科学划分优先领域,做到“有保有压”。一方面,要加大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比如,国家对芯片研发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有力推动了关键技术攻关,保障了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另一方面,对产能过剩行业要坚持“压”,尤其是对高能耗、高排放的企业严格限制。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我国推动了能源结构优化,促进绿色低碳转型。这种“有保有压”的政策取向,不仅有效引导资源流向更具效率和潜力的领域,也有助于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三、增强供需适配性与平衡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供需的动态平衡。在过去,供给侧问题往往表现在高端供给不足和低端供给过剩并存。通过改革,我们看到,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满足了中高端消费的升级需求。而对房地产、传统重工业等领域的调控,则有效化解了低效供给的积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