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冷战之路

        欧洲帝国的时代早已开始逐渐褪色,这一变化在伊拉克相当明显,在伊朗和其他地方也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脱离国外统治和影响力的要求,因此,当大英帝国的丝绸之路瓦解后,他们也不得不后撤了。极度混乱的撤退场面为大不列颠的黄金时代画上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句号。德国在东方的盟友日本很快意识到,眼下是一个大范围扩展器帝国威望的良机。

        在印度,长达30年的让步和承诺提高了人们对于自治以及彻底独立的期望,现在英国终于作出了完全撤出印度的决定。大范围的混乱席卷了整个印度次大陆,那些在城镇和乡村生活了数个世纪的家庭不得不踏上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迁徙之路。

       英国磕磕绊绊的处理一个又一个类似的危机,为了维护巴勒斯坦微妙的势力平衡,从而保证对海法炼油厂和港口的控制权、保障苏伊士运河的安全以及建立与阿拉伯世界领导人的友好关系,英国采取的措施是试图限制犹太人从欧洲移民至此地。英国对待外约旦的做法更加荒谬,1948年的阿以战争,也许不是英国那些不可告人的政策直接导致的,但是英俊不负责任的撤离却让该地区瞬间陷入了权力真空。伊拉克的情况也不妙,从本国地下开采出的石油基本没有给伊拉克带来收益,这些都要归结于英国人对伊拉克贪得无厌的榨取。如今,英国人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两败俱伤的局面:他们已经花掉了全部的政治资本,而且没有人会再相信他们,中东地区国家显示了它们的力量,并且站到了西方的对立面。

        与此同时,苏联也在复兴。打败德国以后,斯大林在战争初期曾经是希特勒的盟友这一五点迅速被人遗忘,取而代之的是胜利与成功的故事。似乎到了共产主义席卷全世界并通知亚洲的时候了,在中国,平等、公正以及最重要的土地改革使当地的共产党受到了人民的拥护。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欧洲国家之间相继爆发了两场大规模的战争,并给全世界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这一事实也使很多人幡然醒悟。

        世界中心地区的命运悬而未决。伊朗是其中的关键,因为伊朗的石油,以及它的海军基地和其处于国际航空网络中心的地理位置。美国人还在德黑兰建立了一个大型的营地,后来成为了美军在波斯湾的指挥总部。英国和苏联也把目光放在了伊朗,而此时的伊朗正处于被四分五裂的危险境地。

        斯大林的姿态和行动让美国人感到严重不安,而准备不足、组织涣散、力量薄弱的伊朗人有似乎没有什么机会能把苏联人赶走。伊朗在政治和战略上的重要性将它推到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前线。杜鲁门表示,如果美国置之不理,苏联将进入伊朗,然后掌管整个中东。美国大笔援助资金涌入伊朗,援助的目的是促进伊朗的经济发展,稳定伊朗的政治文化并奠定其改革的基础,同时也为伊朗的自我防卫提供军事和技术支持,这是美国在中东打造附属国的开端。美国人之所以愿意做这样的事情,部分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英国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扶植这些中东政权,部分是因为需要对苏联的扩张作出反应。事实上,控制着特许开采权并且主要供应欧洲和美国的西方企业开始向中东输输入资金,并且开启了世界重心转移的过程,蜘蛛网般纵横交错的输油管道接连着东方和西方,标志着该地区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此时,全球流动的不再是香料、丝绸、奴隶和白银,而是石油。

        英国人却没有像他们的美国盟友一样人情形势,英伊石油公司由英国政府控股,自然被视为是英国外交政策的延伸,伦敦对该公司严重依赖,此时的英国正处在破产的边缘。面临失去英伊石油公司及其收入的危险,英国政府进入了危机状态,并宣布,对所有伊朗石油实施禁运。显然,这一举措更加坚定了伊朗人的决心,到了1952年底,英国人向刚刚成立的美国中情局提出推翻伊朗首相摩萨台的联合整治行动,即发动政变。美国表示赞同,以处理那些要么对美国不冷不热,要么与苏联打得火热的地区领导人。

        摩萨台的下台,显然是西方列强从自身利益出发策划的一场阴谋,为了削弱西方势力并把他们彻底赶出中东,伊朗首相摩萨台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埃及,不断增加的仇恨情绪引发了反英暴乱。尽管霍梅尼、萨达姆、本拉登以及塔利班的手段、目标和野心不仅相同,但是他们有着共同核心理念,即西方人是奸诈和邪恶的,想让当地民众获得自由就必须要摆脱外部势力的影响。

        美国开始介入了,介入这个被丝绸之路链接沟通了数个世纪之久的地区,并试图将之纳入自己的控制,一遍高举民主的旗帜,一边实施制裁甚至策划政变,这让美国的诸多孟鸥都感到不快,脚踏两只船是十分危险的,早晚会引发信任危机和信誉的瓦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