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两个朋友,都是儿子幼儿园大班的家长。
她们俩一个是九院的大学老师,结缘于孩子放学托管,还有一次是两孩子竞选毕业典礼主持人。另一个是电力系统的,她老公也是部队转业,结缘于篮球兴趣班。她们俩都是自己带孩子,都是45岁,比我大五六岁,老大是女儿,一个上大学,一个上高中。她们情绪都很稳定,不急不躁,笑呵呵。比自己圈子里的老师要淡定,要热爱生活,在孩子教育上比较佛系。
平时我不爱社交,最多是为了工作的有意义社交。每天就是带着孩子在家茶米油盐,解决温饱,顺带抓点学习,日子过得单调又封闭。 这几天忙着给孩子打疫苗,出证明,找托管,看分班,报名……自然就联系紧密了。
也不知道是什么特别的缘分,我怎么和这两人特投缘。看着他们,听着她们的故事,好像岁月的长河中,真切地感受到除了工作,还有生活更重要,孩子的教育不能焦虑。
刚刚,九院的那位妈妈发了一篇公众号《打两份工的大学老师,在45岁,永远地休息了》给我看,她感慨道,她与这位法学院的讲师几乎一起进的九院,看他辛苦了一辈子,却稀里糊涂倒在了这个暑假,人生啊,不能太卷,卷孩子,无形中也是卷我们自己,凡事悠着点。
刚刚,打篮球的那位妈妈关心的是 今年市直一年级新生61个班、2644名学生,九龙山校区占了24个班,1057人。这学期又换校服,还有孩子们喜欢的陪餐,预制菜不能吃,中午接回来吃。
她们俩的老大在老城区的市直小学读的,那是有名的卷,当年接送孩子时的堵,辅导作业时的苦,大概都已经习惯了,也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经验,现在这么风轻云淡。
相比之下,我在小学呆了快20年,我关心的事也没有实际的解决问题办法,孩子能不能在这残酷的环境下卷出来,要不要换个区。
有些事真是要自己想明白,经历的过程也是想明白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