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爱的孩子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怎样才能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呢?
有的家长在孩子成年以后,却在抱怨,家里从来不缺他吃穿,都是给他最好的,为什么性格还如此偏激。
那是因为,父母没有“看见”孩子。这时,你也会觉得奇怪,既然孩子得到的都是最好的,为什么还要说父母没有“看见”孩子呢?
心心妈著的《童年不缺爱》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地“看见”孩子。
“看见”孩子就是看到孩子的性格特点,年龄阶段,深藏于行为之下的真实需求。
比如一个孩子,活泼爱动。嘴巴经常一刻不停地说话,叽叽嚓嚓的。孩子的爸爸妈妈烦的时候,会冲着孩子大声地喊:“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这时候,孩子往往会蒙圈,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会吼他。次数多了,这种活泼好动的性格就会被压抑。这就是没有真正“看见”孩子性格的原因。
而且,不同的年龄阶段,孩子的性格也不同。如果不顾孩子的年龄阶段,一味地高标准要求孩子,那么有可能是拔苗助长,适得其反。
真正地“看见”孩子,就是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看见深藏于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犹如,一个婴儿哭个不停的时候,你会去探究这个婴儿会不会是饿了。同样孩子反常行为的背后肯定有自己真实的需求。当你能看到孩子真实的需求后,你才能正确地疏导孩子。
你有没有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我这辈子是没有大出息了,也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就指望我的闺女(儿子)替我去实现了!”
这是典型的替代思想,你自己没有实现的事情,为什么要让孩子去弥补呢?你看见的是什么?不是孩子,而是自己的人生缺憾。这样以来,孩子不是顺其自然地去成长,而是要背负着你的理想去成长。
“你应该早点整理好书包,你应该把老师的作业记清楚……”,如此多的不应该,因为你的眼里只有孩子没有做完的事情和严苛的时间表。在这种应该思维下,你容易忽略孩子的成长阶段。
心心妈说,“别让两个人的沟通只剩下一个人的声音”。
很多情景下,都是爸爸妈妈在大声地斥责孩子,这时候如果孩子大声地辩驳,爸爸妈妈反而会认为孩子是在狡辩,是在顶嘴,不服管教。
这时候,你忘了,沟通至少是两个人在交流。如果只有一个人在说,那不叫沟通,充其量是自言自语。你听不到孩子的诉求。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用心“看见”就是最好的鼓励。当你看到孩子的成长阶段、性格特征以及真实需求以后,孩子的心会和你走得很近,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才会获得真正的安全感。
看得见孩子,理解孩子,有时候很容易走进一个误区,那就是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的父母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经常说,我的孩子,数学不行,偏科。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被贴上偏科的标签,自己也会认为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
负面标签贴多了,孩子就不会再努力;中性标签贴多了,孩子就会放弃进一步的发展,那是不是要多贴正面标签呢?也不行,因为老是被贴正面标签,孩子就会被正面标签绑架,反而无法表达真实的自己。孩子的成长,没有标签可贴,没有标签,孩子才会有真实的自己。
只有看见了孩子,你才能给他合理的爱,如果看不到孩子的真正需求,你给的爱往往会适得其反。看得见孩子了,你就会找到自己与孩子的沟通点在哪里。找到了沟通点,亲子关系自然和谐融洽。在包含爱的沟通中,孩子自然会找到安全感。
工作一天,你回到家,身心往往会很疲惫。这时的你本想安静一些。可是一进门,孩子往往会扑到怀里,欢呼跳跃,小嘴叭叭不停地向你分享今天他的经历。你往往容易情绪失控,“上一边待着去”。孩子还小,还无法理解你为什么会发火。这时的孩子往往会害怕,影响到孩子的安全感,父母心情平和,家庭和谐,孩子才会安心。
心心妈,原名项目。科恩亲授游戏力育儿师,美国认证正面管教讲师,凯叔讲故事、成长树等平台阅读量10万+文章作者。心心妈育有两个女儿。《童年不缺爱》就是她将所学与育儿经验与大家分享的宝典。
其实,这本书不仅给育有儿女的爸爸妈妈深刻的启迪,就是对于我们成人之间怎样实现有效沟通、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很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