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自己的时候,天生不同的一面是否让你为之好奇?

在认识一个新的伙伴时,你是怎么来判断你和他是否合拍的呢?对于了解一个人,你是否有属于你的一个独特的了解方法呢?

对于这样的问题,询问过好多伙伴,有人会说,就是感觉上这个人好像不错,挺聊得来的,有人说,这个人说话的感觉让我不想谈话,当我们从对方的表达方式,沟通方式,以及行为模式等来进行判断对方是否和我们合拍,这需要很多的时间和互动交流,是否有一种方式能够让我们更快地了解彼此在哪些方面会有共同点,更会合拍呢?

这不得不提及伊莎贝尔·迈尔斯所写的《天生不同》,它让我们从人格类型进行识别,去看见潜能开发的类别,对于了解一个人来说,它对于我们非常有参考价值,那么你可能要问,这到底是怎么去识别,以及是包含怎样的类型呢?

一、了解你自己,怎样识别你的人格类型呢?

在对于人格类型差异的思考以及对于荣格理论的扩展,作者在第一部分的理论基础给我们讲述了,我们所熟悉的两种感知方式为:感觉和直觉,以及我们两种判断方式是:思维和情感,对于这两种感知方式与判断方式的组合,让我们去看见外倾和内倾偏好,与判断和感知偏好。

什么是外倾和内倾呢?

简单来说外倾更关注外部世界的各种人和事,而内倾则更关注内部世界的抽象概念和想法,这就好像我们平时形容一个人是外向和内向,而对于我们判断和感知的偏好,判断的这种偏好意味着这个人会比较喜欢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而感知的偏好则更喜欢随遇而安。

基于这样不同的偏好,我们会形成不同的偏好类型,这构成了我们每个人的人格。

二、我们每个人的特质在和人沟通时是怎么呈现的呢?

当我们知晓我们自身的四组不同的偏好之后,在每个人形成自己的人格类型时,它们是怎么呈现的呢?以及我们和人沟通时,我们可以怎样去理解和识别人的内在心理模式呢?

这不得不提及心理功能的机制,在书籍中讲述道,我们每个人其实相当于是一个在水面航行的舰船,那么谁来发号施令来让它到达我们想要的港口呢?

比如说对于外倾直觉思维型,在这种类型里,哪个特质会是主导哪个特质是辅助呢?这就是构成我们每个人细微不同之处了,如果它是将直觉作为主导,而思维作为辅助,那么它就是我们常说的外倾直觉思维感知型(ENTP),而与它相反的一些人,会认为思维更适合主导他们的生活,而将直觉放在次要位置,那么他们就构成了外倾直觉思维判断型(ENTJ)

在我们理解了感觉、直觉、思维和情感这四种心理的功能,对于他们处于不同的主次之后,我们内在会因着它们而呈现出不同的人格特质,就好像有些人就很喜欢用感觉来体验生活,而有些人就喜欢用理性的逻辑来思考问题,这些不同的特质让每个人面对世界以及和人沟通时形成了不同的呈现状态。

三、了解不同的人格特质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

当我们从自己喜爱的偏好上去看属于什么类型时,它对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影响呢?能带给我们什么好处呢?

有一种能够判断我们是怎样的人格类型的测试,它通过一些题目让我们能够得出自己的具体的人格类型,它在某些时候能够让我们更能够从一些经过科学标准化的提炼的总结,让我们更快地看到自己和他人在哪些维度上的偏好更相似,也更容易去探讨这些方面问题,这也是一种去自检自我性格和特质的一种方式。

正如这个世界上最难认识的是我们自己,我们会好奇地想要通过各种测试题去了解和测算自己的类型,何尝不是在期望能够从繁杂的无法看清自己的帷幕里,找到一种能够快速看清自己的方式,然而所有的人格测试,都仅仅是测试,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也会随着我们的意愿而去改变自我的特质。

当我们用成长型思维去看待我们自身的一些特质,会发现如果你有极强的意愿去改变并做出一些刻意练习,生活中很多事情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不给自己设限是一个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世界,探索自我可能性的一种信念。

然而必要的对自我的了解,也是让我们能够在更好探索并做潜能开发时能够更游刃有余,毕竟一个原本你就具有的特质,让其发挥到最佳的状态,和一个违背你原本特质的练习,其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你的自我意志是你区别于宿命论和拥有僵固思维的人的重要标志,让你的自由意志应用在你的内在特质上,去开发探索你的潜能,获得更适合更从容过的人生道路,这无疑是一件令人喜悦的事情。

《天生不同》让我们在探索自身内在特质的同时,理解自我的独一无二和天生不同,了解我们人格的优势和劣势,突破人际之间的“性格壁垒”,走向那个你喜欢的真实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