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小到大,周围的人都说,我是一个内向的人。
小时候如果家里来了客人,我就悄悄躲在房间里面,等到客厅里寂静无声了,才悄悄探出头问,“客人走了吗?”
在路上,我碰见熟人就偷偷往旁边躲。有时候被强行拽出来,我就轻轻叫一声然后躲到爸妈身后。
上幼儿园、上小学,我是绝不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如果不幸被点名,只好硬着头皮红着脸小声回答。
中学、再到大学,不得已要在大庭广众下讲话,会提前焦虑和不安好久。
工作之后,除了必要的和需要的社交之外,周末节假日我也愿意一个人待着。
说到独处,我常常从中找到快乐。我喜欢那种从人潮人海中退出来,静静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的感觉。
长辈们谈起我来,总会不吝啬自己的遗憾。他们常说,“这孩子哪儿都好,就是太内向了!从小就这么害羞,以后长大可怎么办呀?”
很多人认为不爱说话的人就是内向害羞的,认为内向的人不善于与人打交道。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长大后,我观察了身边很多内向的人,读了很多人物传记,也研究了心理学。才发现,内向真的不等于害羞。
害羞是一种社会焦虑,这不是性格决定的,是因为我们对某些陌生的社会情景缺少信心。
但凡过分在意别人怎样看待自己的人都会害羞,而并不是只有内向的人才会害羞。
内向的人,其实是具备很强的社交技能的。
有很多演讲大师,其实都是内向型人格,比如富兰克林·罗斯福、甘地、林肯、比尔盖茨、乔布斯。
现代心理学家发现,内向的人对于外界的刺激更为敏感,交际活动会让他们消耗很多精力,会让他们感觉到疲倦。
外向的人,需要通过社交来获取能量,而内向的人则需要独处来获取能量。
内向的人,安静独处,并不是在逃避什么,他们只是想充充电,重新启程。
所以内向的人不是不具备社交能力,而是自主地选择了不参与社交活动,因为他们在独处中会获得更大的愉悦感。
2.
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说,他从小就是个性格内向的人。曾几何时,他也为自己的内向而感到苦恼。
上大学的时候,他感觉性格外向、情商高、会说话的人在学校是更受欢迎的。所以他下定决心,想要改变自己内向的性格。
武志红花了差不多5年的时间,强迫自己和别人打交道,学习沟通的艺术,开始讲笑话,说话也刻意变得幽默。
结果,他看上去确实变得更为“外向”了。他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多了,异性缘也变得越来越好了。
武志红说,外向而幽默的他只存在了4、5个月时间,后来他觉得太累,也觉得那不像是他自己,于是又变了原来的样子。
人们通常觉得,内向的人不善言辞,总被人遗忘。
的确,内向的人容易显得孤僻,但大多数内向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交际都是没问题的。况且,说话、沟通和演讲都是可被锻炼的技能。
著名的作家、演说家、政治家萧伯纳,年轻时非常内向,他很害怕当众讲话。
一次学术研讨会上,萧伯纳被请上台演讲。他非常紧张、非常狼狈地发表了讲话,被大家嘲笑,他自己也觉得很丢人。
但是萧伯纳并未从此放弃,他利用一切机会在广场、公园、车站等公众场合进行疯狂的演讲演习。经过无数次的练习,萧伯纳终于成为一名演说家。
内向的人并不是喜欢沉闷,而是他们不喜欢把精力过多地耗费在某些肤浅或者无味的社交上。
周国平说:“我天性不宜交际,因为在社交场合,不是别人觉得我乏味,就是我觉得别人乏味。我害怕说平庸的话,这种心理使我缄口不言。”
内向的人更看重谈话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他们大多时候的“不爱说话”,不过是不喜欢讲没有品质的废话。
3.
一位作家接受采访时说,他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体弱,内向,不怎么和同龄人一起玩。所以,他的整个童年都很孤独。
但是他博览群书,并且在书里找到很多乐趣。
每次受到批评,他就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看书。
看书让他发现,自己遇到的挫折不算什么,因为书中的主人公往往会遇到更大的困难,却都能熬过去。
因此,他能看轻自己遭遇,告诉自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于是,他回到自己的世界里,找回生活的乐趣。
他发现,当他退守到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总是能够感觉更加清明、快乐。
这,慢慢地就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
长大后,他从内在世界出发去钻研文学,以宣讲内在的生命智慧去呼应外在世界。他从自身的自然位置出发,实践自己的天赋使命,找到了一条与这个世界相交的点。
他说,读书成为他的支柱,为他带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什么事情转个弯,回到这里都可以被化解。
他不再是采取一种防御的姿态面对变动的世界,而是从被动的精神退守,变成了主动地经营内在的自我。
人们看到内向的人往往都会觉得,这些人怎么闷闷的,好像不快乐的样子。
因为内向的人总是以安然静默的姿态存在,不声不响,所以容易被理解为不快乐。
事实上,他们只是喜欢享受另一种形式的快乐。
他们在晴天翻着书籍,写下自己的感悟。
他们在雨天端起咖啡,思考人生的意义。
他们在雪天独坐窗前,探索未来的世界。
4.
瑞典化学家诺贝尔从小性格十分内向。不过内向的他,拥有很多人所缺乏的坚毅和专注的品格。
他一生中,始终对炸药研究保持着浓厚兴趣。哪怕弟弟因他发明的炸药发生爆炸事故,他也没有由此被吓到,而放弃他炸药研究的梦想。
最终,他终于凭借自己内向性格赋予自己的优势,在自己的领域发挥出难以估量的影响,同时也收获了巨额的财富。
除了诺贝尔以外,许多家喻户晓的天才人物,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达芬奇、普京、曼德拉......都属于性格内向的人。
人们常常觉得,内向的人更不容易成功。
《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的作者苏姗·凯恩在研究了大量内向者之后,写道:
“内向者天生善于把注意力集中于内在的精神世界,这使他们拥有高超的洞察力与理解力。他们善于将外部信息进行整理吸收,变为自己的内容,而不是简单的全盘接受或否定。”
有个小男孩,出生就被母亲抛弃,3岁时想尽方法恶作剧,上课从不听讲,从不完成家庭作业,顶撞老师,总是被赶出教室,性格孤僻,没有朋友,常被人当做是“怪物”。
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硅谷传奇人物史蒂夫·乔布斯,他是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之一。
有个内倾型性格的人,初期管理公司时,很少公开演讲。他是个邮件狂魔,执行推进商业理念全靠不停地发邮件。
这个人,就是将腾讯帝国打造成了世界级企业的奇才马化腾。
罗永浩说:“外向的人也许会左右这个世界,但是内向的人才会创造世界。”
其实与一般世俗的偏见相反,研究表明,内向的人,除了某些销售岗位,在职业上相对于外向的人来说,并没有劣势。
反而在一些需要创造性、创新性的工作上,内向的人会更有优势。
5.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在1921年的《心理类型学》中正式提出了外向(Extrovert)和内向(Introvert)的概念。
荣格认为,这两种特质的区别在于: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
外倾型人格的人认知世界时,以外在客观事物为核心。他们倾向于通过群体交流获取能量,很容易与外部世界和谐相处。
内倾型人格的人认知世界时,以内在的自我感受为核心。他们倾向于通过独处获取能量,习惯于将内在的感觉和观念投射到外部环境中去。
然而,内向和外向并不绝对。
不是说一个内向的人就完全没有外向的成分,也不是说一个外向的人就完全安静不下来。每个人其实都有内向和外向的性格,只是在特定的时候某种性格会处于主导地位。
很多时候它会随着人的成长,随着人阅历的丰富而渐渐的发生变化,最后,大多数都会走向中庸。
内向和外向也没有好坏之分。
这是个世界对内向者人格怀“偏见”的时代,也是我们需要摆正对“性格”进行错误等级分类的时代。
这个社会需要外向者,也需要内向者。两者本来就同样精彩。
实际上,在专业上取得巨大成就的荣格,本身就是个十分内向的人,而且一直专注在自我的世界中。
正如纳博科夫所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着两种力量的斗争:对独处的渴望和走出去的冲动。内向,即对自己内心活跃的思考和幻想的兴趣;以及外向,对外面的人和可见之物的兴趣。”
只不过,内向的人,转向内心的力量更为强大而已。
6.
你读《哈利波特》,赏《向日葵》,听《夜曲》时,有没有想过创造它们的罗琳、梵高和贝多芬都是内向型人格呢?
你有没有发现,来自内向星球的你,岂止没有问题,简直就自成一种了不起的逼格啊!
其实,生活的秘诀,就在于把自己放在合适的镁光灯之下。
如果你曾因自己是个内向型的人而担心,别沮丧了,赶紧去发掘自己的天赋吧。
你面临的唯一挑战就是,在你喜欢的而且擅长的领域,耐住寂寞,将专业发挥到极致。
就像周杰伦唱的,“认真的男人最美丽”。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女人。
当你无比专注、魅力四射的时候,大家都会被你的专注、实力和成就所吸引,根本就不在意你性格如何了。
真正有魅力的人,跟内向外向无关,只跟他做人的品质以及做事的态度有关。
是的,你不需要改变自己的性格,但你需要认清自己。
你仍然可以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包括外向者的优点,让自己成为更好更优秀的自己。
这个世界是多样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内向者只是区别于外向者的另一种存在,仅此而已。
所以,内向的你,何必迎合社会的偏见,强迫自己从内在的世界里走出来,强迫自己对某些人强颜欢笑,强迫自己要变成另外一个人呢?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有意义的事情,潜心钻研,深度思考,积极行动。对于内向者来说,这才是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
因为,幸福的源泉,快乐的秘密,生命的意义,就是“成为你自己”啊!
因为,内向的你,原本就自带光芒,风光无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