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么是狗熊掰棒子吗?
前段时间在吴军老师的文章读到一个词叫「狗熊掰棒子」,觉得这个词特别有趣,遂到百度搜索了下,今天和大家讲讲。狗熊掰棒子是一个民间故事,它的故事大意是:
狗熊走进玉米地里,掰了个棒子夹到腋下,走了几步又掰了个棒子夹到腋下,但原先的棒子却掉了。狗熊在玉米地里忙活了半天,最终手上就只有一两个棒子。
且不说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没有人想像狗熊一样白忙活。私以为这个故事最大的启发是:要注重积累。用金钱来做个类别:假设你是个月光族,那你的存款/时间曲线基本就是条水平线;假设你每个月都能存下1000块钱,你的存款/时间曲线大致是一条线性上升的曲线;假设你这个月存200块,下个月寸400块,下下个月800块,依此类推下去你的存款/时间曲线则接近于指数增长的曲线。我们不想做月光族,一下子也未必能做到指数增长,但线性上升是我们可以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获得的。
下面以个人经验为基础,从几个方面讲解积累的重要性,以及到底该如何积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首先谈下日常工作,再说说平时的学习,最后是个人成长。
1. 工作方面
假若你是个部门经理,那么你应该把一些平时工作需要规范的地方逐渐沉淀下来,否则工作就会毫无章法,累坏自己不说,下面的人也工作得一团糟;在迭代文档时,应该清楚的记录好文档变更历史,否则做着做着就会忘了为什么这么做,找不到想法的出处;在和同事沟通时,不管是会议还是通过IM工具聊天,都应该把一些重要信息记录好,不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就全部淡忘了,那这些沟通就没有任何用处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曾在《乔布斯传》也读到一个与此相关的例子,分享与你:
艾夫和他的团队在向乔布斯展示最新的设计模型(Mac或iPhone等苹果产品),会把所有推翻掉的模型和最新的模型按从旧到新的顺序一起呈现,这样就能很直观的看到每次为什么而推翻,避免犯蠢以及直观的看到改进。
在工作这个话题延伸一下,其实工作中的很多思考与收获也是可以沉淀下来的。比方说程序员这个行当,工作中的任何收获都可以继续深度探究,总结成一篇篇博文。久而久之,这些博文就成为了你个人的名片,带来你自己都意想不到的价值。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说[「阮一峰的个人网站」][1]、[「刘未鹏|思维改变生活」][2]。
2. 学习方面
这方面我想说下前人钱钟书先生。先生读书之多,难以计其数。而先生花在做读书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书时间的两倍,其读书笔记浩浩荡荡不知多少本、多少页。先生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其太太杨绛女士在整理其外文笔记时(其中一类笔记),写到:
笔记本共一百七十八册,还有打字稿若干页,全部外文笔记共三万四千多页。
先生读书积累之多,持续时间之长,值得我们学习。在现今,我们有更便利的方式来做到学习的积累。比如说通过一些云笔记产品,把读到的好文章(可以是PDF等文档)通过手机端或是PC端一键保存到笔记里。一有感想,利用笔记工具进行录音,甚至还可以自动转化为文字,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积累呢?
(据闻macOS还可以全局搜索机器上所有文档的标题或是内容,绝对是极其便利的素材存储库)
3. 个人成长方面
富兰克林说过一句话:机会很多,值得信赖的,有品行的人又很少。富兰克林先生深谙品行的重要性,他的勤奋、谦虚和乐于助人等好品行使得他在费城有了非常好的名声,成为一个万众爱戴的人。他专门制定了13条道德准则(百度搜索:富兰克林 13),帮助自己也帮助他人养成好的品行。那么他是如何练习这13条准则的呢?
先生专门制作了一个表格,用来记录自己每天的练习情况。如果哪一天没做到当周要练习的品德,他就在表格上记录下一个黑点。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表格,成就了这样一位伟人。我们当然也可以将这个方法应用在自己的个人成长上。
举一个笔者自己的例子吧!笔者坚持写反思日记已经三四年了,每天在走路或是坐车时用十来二十分钟时间反思今天的得与失,然后简单打下草稿。坐在电脑前时,反思文字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就像是键盘自己会打字一样。反思笔记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呢?挑几点来说吧!
- 相比以前更善于管理情绪,因为我已经养成了通过反思分析情绪来源的习惯。一旦你分析清楚情绪来源,情绪自然就消失了。
- 避免重复掉进去同一个坑,若是发现自己重复犯下同一类型的错误,就会深刻反思,并在当周进行刻意练习。
- 更善于发现他人的亮点,从他人身上去学习。
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没有积累的个体,很难有大成就。希望这篇短文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