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拿出存放的往年生普龙珠茶,泡来品尝,金黄透亮的茶汤,滋味润泽甜香,醇厚持久,茶转化的美妙超出了我的想象,喝着很是舒服惬意,心情也喜悦激动不已,思路大开。
我问师父:做龙珠需要经过高温蒸煮软化,是不是会丢失一部分茶的有效物质呢?
师父说:此问题不存在,做龙珠和压饼茶原理基本一样,长期存放的话,散茶不如饼茶。做茶第一步,采摘之后微凋,接触空气自然氧化。然后空气中高温翻炒,进行杀青,通过工艺把不好的青气蒸发去除,把茶里面好的物质尽量保留下来并且体现出来。若说茶物质一点都不损失,也不太可能。
我问:饼茶比散茶转化的好,是因为压紧后,茶之间的空间小,氧气缺乏,反而利于酚类物质转化么?
见师父没回答,我又问:除去存放环境问题,普洱生茶经过压饼或做龙珠时的软化蒸青,是不是更有利于茶的转化呢?
师父大概忙于做茶,没有再回答我……
于是,一边喝茶,一边想了想,似乎明白了什么,然后对师父说:我不研究了,老老实实喝茶去。
师父说:对,喝茶吧。
看似师父没有完全尽然的回答我的问题,却是给了我最好的解释:一切都在茶里,喝茶吧。
人生恰如品茶,很多时候,对于很多事情,我们总是不由自主的执着于想知道究竟,然而越执着,越不能得到满意的结论,反而会丢失过程里的美好体会。
茶性如人性,做茶,并非只是书上罗列的那些个死板的工序,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事情,它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和修行。真正做茶的茶人,不仅仅对于茶的生长水土和茶性了如指掌,而且对于做人有着更为深厚的入世修练。某种意义上可以这么说,茶做到什么程度,人就在什么境界。
真正会做茶的人,自然会懂得品茶;而会品茶的人却未必懂得做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就如我们这些人能有缘分喝到师父做的真正好茶,偶尔懂得一些茶之美好,对人性生活有所助益,就且自享受这份幸福吧。万不可去执着追逐茶的究竟,因为我们做不了茶,所以无法真正深切的知道这些美妙滋味的背后做茶的真正脉络渊源,更不知做茶人的心里,有多少难言的辛苦和为世的情怀。一切皆不可知,不可想。
宇宙万物有其自然规律,很多事物的发展和演变,更是有着规律之外的神秘转化,那些难解的惊喜,超乎想象的绝妙,却是这个世界的精髓之所在。若事事直白如见,一眼知其尽然,反而没了意义。
茶路漫漫,人生怅惘,苦海有边还是无涯,都在生活的体验里,啥都莫说莫问,就如师父所言,喝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