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转型与蜕变自由写作第10篇

对钱的态度一直挺纠结的。小学的时候父母都是体制内,工资没改革一个月也不到一千块钱。房子虽然有的住,但是“团结户”,二室一厅分给两家住,洗手间厨房什么的是合用,算不上太宽裕,但好像周围大家都那样,也就没什么特别的感觉。

工资一千不到的母亲每周要带我去中央音乐学院上钢琴课,钢琴老师每周要收100块钱,后来还涨到200块钱,这个诡异的比例让我感到了家庭的拮据,还背上不轻的负罪感。有一阵子我妈还会记个账,最后写上一个月的收支结余是多少。

上钢琴课每次都要坐地铁到复兴门站,从百盛商场出地铁口,有时下了课会跟我妈在商场转一转。我至今记忆深刻的是一楼的进口水果和顶楼的玩具。进口水果不论斤称,而是标上xx元/500g,那时候我第一次知道了山竹,贵得让我窒息。顶楼是卖玩具的,芭比娃娃各式各色特别漂亮,198块钱,我好几次去那个区域看,也就只是看看。现在想起这些事情还是很想哭,一种说不清的复杂情感。

工作以后不顾母亲多次反对最后还是成了自由职业,可能也是对工资这个词有了不少的心理阴影。很多人都说,自由职业好啊,自由啊。可心里不自由,自由哪里来?工作第一个月天天在家愁为什么没人来找我去工作,恐慌到感觉天要塌了;工作条件不合理的时候拒绝得也浑身不爽,总有个声音在说自己肯定赚不到钱,回头生活该没着落了。

钱,恐慌。特想要钱,因为恐慌。

心理作家李雪的粉丝前一阵看到她在微博晒自己买的香奈儿帽子,说她“有钱,任性”,她的回复很有意思。她说:任性,就有钱。事情可能就是这么简单,生活丰盛的人说白了就是觉得“老子值”。然而这样的态度我看还需要慢慢再学习一段。

(欢迎学习&转化的前辈指教……)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