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叛逆期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就是孩子把“不”、“我就不”挂在嘴边。这个年龄大概从2岁开始,一直持续到6岁。
很多家长都说:我家宝宝以前特别乖,特别好带,不知道怎么了,现在脾气特别大,说什么都不听,特别固执。你一定要让他做什么,他就开始哭闹,满地打滚。真是拿他没办法。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其实,在孩子出生到此阶段之前,他大脑吸收储存信息的方式一直是“复制-粘贴”的模式,大多数时候通过模仿家长或周围人来学习。
但是,等这些信息在孩子的大脑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他就要产生自己的想法了,开始了有自主目的性的探索。又因为孩子语言表达和独立能力有限,所以就会出现各种哭闹的情景。
我们还会发现5、6岁孩子的家长经常无奈地说:这孩子特别会说,想做什么有一堆理由。有时候你都说不过他。如果您的孩子是这样的,真的是要恭喜您了,因为他的大脑智慧发展特别好,语言组织、逻辑思维能力也很好,请你尽力调动自己的大脑,和孩子进行辩论吧,让他的智慧充分得到发展,而不是粗暴地说:不行,就得听我的!
由此我们看出,孩子出现所谓的“叛逆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是他大脑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外在表现。此时不应该用家长的权威来改造孩子,而是需要调整家长的语言、行为,来适应孩子的变化,充满耐心地了解他、扶持他,帮助他智慧得到人生的第一次质的飞跃。
那具体应该怎么来做呢?
宗旨就是: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和自主做决定的机会。
比如:我们通常让孩子喝水,会怎么做呢?
“宝宝,来喝点水吧。”
“不,不喝。”
“不行,不喝水一会就咳嗽了,生病了。过来喝点水。”
“不喝水!”
“又不听话了。”
孩子往往没有按我们的要求去做事情的时候,我们就会焦虑、烦躁,想尽办法来达成我们的目的。尤其是类似孩子可能生病了需要多喝水,而又不喝的时候。
那这种情况,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宝宝,来喝点水吧。”
“不,不喝。”
“妈妈听到你咳嗽,担心你嗓子不舒服,想让你喝点水。”
“不喝水。”
“那妈妈把水放到这里了,你想喝的时候,自己过来喝啊。”
“嗯。”
家长和孩子沟通时,要掌握一个公式:清事实+明感受+表需求。
喝水这件事的事实是:妈妈听到你咳嗽了。感受是:妈妈担心你嗓子不舒服。妈妈的需求是:想让你多喝水。
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可以让孩子明确家长为什么让他做这件事情,还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心和情绪,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孩子人际沟通中的技巧,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年龄越小的孩子,玩起来可能会忽略自己身体的需要,或者对身体需要不敏感。这时候家长也可以用玩游戏的方式,来让孩子喝水。
“宝宝,来喝点水吧。”
“不,不喝。”
“哎,宝宝,刚才小熊偷偷跟妈妈说,它想和你一起玩游戏,你要不要玩?”
“什么游戏啊?”
“它想和你玩一个比赛喝水的游戏。它说:我的肚子大大的,一定能喝很多水。你要不要和它比一比?”
“嗯。”
“来咱们和小熊一起比赛喝水,小熊一口,宝宝一口。快,小熊喝了一大口,该宝宝喝了。嗯,真厉害啊,宝宝也喝了一大口!”
养育孩子的过程,需要家长不断去学习和调整教育方式,用开放的心态来迎接孩子的每一个变化,用积极的回应来帮助孩子不断的成长。只有这样,你才会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不断收获幸福与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