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到了,是您的;没有悟到,别人给您您也拿不住
----阿拉丁956
《阿正甘传》里有很句通透的台词:“我不觉心得智成熟是越来越宽容,什么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觉得那该应是一个逐渐除剔的过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自己不重要的是什么,然后做一个简单的人。”
何谓“简单”?不乱于心,不困于情,心无杂念。
其实,还是挺绕的。“不乱于心,不困于情,心无杂念”是何等之境界啊!哪有如此轻而易举就习得?
于是,减法生活属于倡导的、大众追随的生活方式。
慢慢地,随阅历递增,大家都明明白白:别想太多,别欲求太多。可思维的惯性以及心到手脚未到的滞后,往往把人拖进更为痛苦、懊丧的边缘,难于离苦得乐。
不是不知道想得太多无益,而是控制不住大脑不停歇地胡思乱想。于是,冥想产生了。冥想最根本之目的就是让人静下来,静了才能生慧,慧后才能定。静下来就是把心安住在当下,好好地享受当下。
心放下了,也就放松了,于是,人也就入定了。就算这期间,不断地冒出一个个新的念头在扰动您,但只要旧念头消失与新念头产生之间的空档期,哪怕是瞬间的停歇时间段,您安静了,心情就会不一样,至少平和了一小段不起眼的时光。
长期累积叠加和持守,应该是能够看到效果的。当您心态平和、坦然接受已经发生的和未来可能的焦虑之时,心智应该有一个拓展的过程,也有了一个提升的空间。如此,为道愈损,损之又损,直至无为。
无为,也不是啥都不干。不该干的干了也是有为,该干却不干也不是无为。无为,就是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凡事顺势而为,也就是所谓的道法自然。
诸如好为人师、给人讲道理。如果对方悟到了,您不说,他也明白;如果对方没有悟到,您送给他一大筐道理他也拿不住、掌握不了。并不是说对待他人不闻不问,只是站在好为人师、给人讲道理的角度去解读,其它暂不在考虑之列。
又比如:见道不走。意思就是人要抛开固有的思维习惯,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力,并不是他人总结的经验您都能拿来主义,而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有的放矢。但往往事与愿违,人们总是善于选择所谓的已经形成的低成本的道路前行,诸不知,千人千路,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您的。
成年人的大众,其实都明白:位置不同、言多语失、少言为贵;认知不同、辩之不明、争之无益;三观不合、浪费口舌、道不同不相为谋。可真正落地执行之时,思维惯性以及快思考总是占据上风,日常的滚瓜烂熟的道理都已被抛到九霄云外。
于是,逐渐除剔的过程其实就是修行的过程,知道什么是重要的或不重要的,但真正落到实处时亦能分辨清清楚楚、执行到位才是关键之关键,心智成熟之路是一条曲折而漫长的人生路,需要扎扎实实地上上下下求索、践行,路漫漫其修远兮!
岂止心智成熟之路如此任重道远,您觉得呢?
2022年4月7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