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最近在做课程内化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课程的内化我有步骤去推动,可课程中的知识点和素材却没有,比如:我看了3本书,看完后能记住的部分不多,即使我做了笔记,写了备注,划了重点,可哪些能运用到课件中,看得时候灵感爆棚,看完了脑袋空空。再比如时间,我看到自己花了几个小时去学习,哇!好开心哦,觉得今天做了好有意义的事情,可有效时间是多少?(有效时间=用时*效果)这导致我看似很用功,很忙碌,却效率不高,说穿了是“假”努力。
R
这点在我写PPT时特别明显,框架搭起来后,要填充内容了,觉得肚子里好像有货,可一动笔,傻了!我以为的统统都不是我以为的(我哭去了,别拦我~)。
I
如何让努力有效果?——让素材和知识点为我所用
知识框架:利用印象笔记搭建框架,这个在前面的文章中反复提到了,目的是为各种素材安排房间,标上门牌号码,让他们有地方住,又随时能找到。
善用提问:在保存这个素材之前,问自己几个问题并回答:1、为什么我想保存这个素材?2、这素材中哪些内容可以放在我课件的哪个部分?3、我要如何将它表述出来?
少即是多:这样读看似很慢,但是我前面读了那么多书,想想能记住的有多少呢?既然如此,不如试试看新方法,认真把一个知识点吃透弄明白讲清晰。
D
1、看《思维导图》书,看的同时在书本上把可以授课用的知识点标“¥”,可以用的素材标“$”,好的句子划“——”。没听过的新名词荧光笔标记,无法确定的分类标“@”。
2、自问自答
3、上述内容分解放到印象笔记的对应文件中。
4、用自己话讲一遍,记录在对应素材的下面。
5、慢慢拆,不急,一天拆一个知识点或用一个素材。
6、书拆完要自己画一副真正的思维导图,而不是“思维导字”。(看书的过程中我慢慢发现,思维导图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
越是看似简单的东西,要用好,往往越复杂。
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