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童话,你会想起什么?正义的勇士终于斗败了邪恶力量,公主和王子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在我以往的认知中,童话固然是说给孩子听的人生寓言;但面对不谙世事的心灵,我们所提供的叙事得是无刺的、温柔的。剔除掉种种(我们所认为的)丑恶,为孩子提供一个只有真、善、美和Happyending的保护屏障。
所以,当我读到《最美的格林童话》里收录的这则《杜松树》时,不免吃了一惊。这可是一本出身名门的童话集,它身披《纽约时报》的赞誉,「这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最完美的格林童话」。它是由菲利普•普尔曼——当代英国最善于讲故事、曾获多项儿童文学大奖的的杰出作家——精选、重述、附注而成的集子。《杜松树》里的恐怖、凶残、邪恶成分,不禁让我产生了担忧:这样的童话,真的适合读给孩子听么?同样带给我疑惑的还有《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就在前不久,我还在午饭时跟同事吐槽,那里面所展现的报复手段是何等残忍。怎么能给孩子接触这样的东西呢?
法国享誉盛名的文学院士保罗•阿扎尔在分析儿童文学时,蛮生动地描述了儿童在阅读紧张情节时的心理活动:
「夜幕降临时,寒风穿过树枝哀伤地哭泣着。希望和焦虑交替并存着,他们来到食人魔的房子里寻求庇护。魔鬼的妻子想解救他们,可是饥肠辘辘的食人魔闻到了新鲜肉身的气味,准备把他们杀了吃掉。聪明的小拇指于是想出办法,让魔鬼弄错了对象,误杀了自己的孩子。那些可怕的场景:魔鬼磨着长长的刀,穿上千里靴,健步如飞地穿过河流和森林,躺在他的逃犯身上大声打呼噜。那些令人欢喜的画面:母亲是如何喜悦地与孩子们重逢!她紧紧地将他们拥抱在怀里!……这些《小拇指》的读者们,在人生未来的岁月里还会欣赏到很多其他的故事。他们或许会通过图画、或者通过生活来了解它们。然而他们再也不会像儿时阅读《小拇指》时一样,感到那一刻自己的心脏跳动得如此紧张有力。」
格林兄弟当年走遍德国各省,从老人、农妇、砍柴人、士兵、手工艺人口中搜集而来的童话,携裹着活泼泼的民间乡野之风。在童话里,「恶」固然存在着,但它也总是以「与善在抗衡」的面貌出现的,生命的张力在这种较量中也得以彰显。恶的存在,是为了布道爱。在一个真正的童话故事里,人们历经考验和苦难,但他们接受这一切,知道只有经历这些才能证明他们有资格获得最后的回报。面对邪恶,并勇敢地战胜它。
在华德福学校,正是这些未经软化改编的童话故事,组成了幼儿园和一年级孩子课程中的重要部分。信任故事的力量,只是将这些故事以生活的原型面貌去呈现,故事在心灵投射下的画面,将会指引他们更好地面对邪恶、贪婪或妒忌的天性。那么,这样的故事又该如何讲述呢?
「如果老师以一种客观的方式讲述故事,不用夸张的方式去讲述那些所谓的吓人的部分,孩子是不会害怕的。」(芭芭拉·帕特森)
说到痛,我想起同事Z写过或讲过的一则小故事来。是关于带孩子打针的。医院或保健所里总有孩子哭泣。大人们的抚慰通常是:一点都不痛的,勇敢一点!相信你也没少遇过这种情形吧。
「怎么会不痛呢?变成了大人,就很会说谎呀。」Z写道。她转向在一地哀鸿中显得有点害怕的女儿,对她说:
「打针是会痛的,妈妈长这么大了,也怕打针的。但这种痛是为了你的身体健康,为了将来不会遇到更大的痛。而且,痛是会因为你的害怕而变大的;打针的几秒钟很快就过去,你越不怕它,那个痛呢,就会越小一点点。」
至此,虽然我还是对童话里那些恐怖情节心怀戒备和疑惑的。但这段寻找佐证的过程,还是让我稍稍前进了一小步,因为它还是小小敲碎了我原来的认知版图,也提前预告了我自己也很缺失的思考面向:如果剥夺、逃避甚至否认痛感,当真正遭遇痛的时候,就只能无助地哭泣。
「生命教育」的话题,真的有点大,我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学习跟体悟。希望我这篇有点乱的笔记,能够激荡起各位同好的经验贡献。你会给孩子讲述什么样的童话故事呢?对篇目内容的选择有什么心得呢?你会如何处理一些蛮挑战的情节呢?期间有发生什么值得记录的故事和经历吗?……希望我们可以一起讨论。
PS.多大的孩子适宜读哪一些童话,也是独立的一个课题。《我从彩虹那边来:如何养育0至7岁的孩子》([美]芭芭拉•帕特森 帕梅拉•布莱德,天津教育出版社)这本书里,列出了一个适合各年龄段孩子的参考篇目。微信文章地址如下。欢迎造访我的微信公号“自转星球”。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Tg4MzkxNg==&mid=200563136&idx=2&sn=c9ca6fd5e7e03c63ca0feee7b85add28#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