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曾国潘
曾国潘(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谥号“文正”,湖南湘乡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创立了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创始人之一,被誉为近古一圣人。
1, 在中国近代能比的上曾国潘的少之又少。曾国潘无论在治学上,还是在做官方面都堪称“圣人”,对后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毛泽东佩服他,蒋介石学习他,李鸿章继承他。这无不体现了曾国潘的超强魅力。
2, 曾国潘小时候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超强的天,一生中也一直与疾病相伴,但这样一个平平谈谈的人却通过了不懈努力取得了具大的成就,达到了儒家 “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境界。这中间的过程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 曾国潘经历了七次科举之痛。在曾国潘十四岁时,他的父亲曾麟书就带他入考场,那一次考试他和他的父亲双双失败了。曾国藩的父亲叫曾麟书,曾麟书从十几岁开始就入考场,考到年过四十了,头发都白,连秀才都没考上。在当时没考上秀才的都叫做童声,四十多岁了可谓是个老童生了,而“老童生”在那个时代是社会嘲笑的对象。这无疑给曾国潘和他父亲一个巨大的压力,特别是每一次科考都非常幸苦,别的不说“徒步橐笔,以干有司”,提这几十斤考试用的东西,徒步走到考场,特别是在古代交通不方便,出行全靠走的时代,曾国潘和他父亲可以说的上意志坚强了,换做现在的人可能就直接放弃了。
曾国潘在第六次失利时,他的父亲总与在这一年考上了秀才,这是老曾家上下五六百年第一次出了个秀才(或许谁也没有想到他的儿子曾国潘会把他们老曾家带上巅峰)。但是曾国潘还是落榜了,不经如此还遭到了学台通报批评,说他的文章是文理欠通典型,大家要引以为鉴。
4, 越笨拙越努力,或许是这次批评对曾国潘打击太大,激发了曾国潘更大的决心。在他后来的回忆里还可以看见:“余生平吃数大挫,,第一次壬辰年发佾生,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曾国潘在考试回家之后就钻进书房思考自己失败的原因。原因是自己太笨拙了。解决目标与头脑之间的差距,要付出超出常人一样的努力。当然其中也要有所方法,不能机械般的努力,那样终究自是无用功罢了。
道光十三年,又一次科试,这一次曾国潘又一次从家乡踏上科举之路,有志者事竟成,这一次曾国潘成功了,终于考上了秀才,也余是老曾家转运了,第二年曾国潘参加了举人考试,成功考中湖南省第三十六名举人,然后在过几年曾国潘中了进士,那一年曾国潘二十八岁,在那个进士平均三十八岁,曾国潘整整提前了十年。。
5, 这漫长而又艰难的科举之路虽然很折磨人,但也能磨砺一个人的性格,虽然自己笨,但是自己也能走通天下人百分之九十九都走不通的科举之路,可见只要自己努力,世上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也为后来曾国潘的生命历程中,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6, 在此文中我们主要说曾国潘前半生,他的前半生傍身着挫折,没有像天之骄子一般的顺风顺水,只有着不断坚持的毅力,最终取得的辉煌的成就,这是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的。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是人们做事都尚巧,都喜欢走捷径。很多人办事都追求着高效率,为此不择手段。然而世上大部分人都只是中庸之资,很多事情追求的快,往往做不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曾国潘一生做事不饶弯子,不走捷径。总是一步一个脚印,追求扎实。他不是天资最好的,但却是那个时代取得的成就最大的一个。正是因为他的努力,和勤奋以及成就让我想起孟子的一句话:“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