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生态社会及其构建书摘3
这部分内容对社会生态位有了更详细的解,还提出了生态位宽度的概念,还指出不同区域生态位之间不仅有正相互作用,还有负相互作用。但这些作用是可以转化的,现代社会是具有生态智慧的特殊生命体,能够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来实现区域基因的变异,培养更具适应力的城市基因。
书中将区域生态位分为三项:区域环境生态位、区域经济生态位和区域人口生态位。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其共同目标,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其中生产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区域复合系统通过生产活动提高生活水平,使得人们不断增加需求,进而推动了生产的发展;资源环境为生产活动提供重要基础,却也会因为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成为区域发展的限制因子。所以,环境、经济和人口这些因素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限制,让整个社会整体上呈现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过程。
生态社会包含多重的影响因子和复杂的相关关系,但却有其自身规律,让区域各因子在复杂的食物链网中相互依存,达到一个个的动态平衡状态。
这段时间,我之所以对生态社会学感兴趣,就在于生态社会学的复杂性和整体性,这种复杂度有层次、有规律、有趣味。希望在对生态社会学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能获得一种整体性的感知,写出一部具有相关复杂性和整体性的小说。一个人是什么样,他眼中的世界就是什么样。之前看过不少小说,它们在处理人物、关系和结局方面的整体性都很强,这是我所缺乏的。我对一些不错的小说甚至看过几遍,在重复看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从中获得的感受和刚开始已经完全不同。区别在于对小说写作知识的了解、思维方式的改变以及整体性的关照。
用生态社会学的相关理念分析小说,人物是主要因素,在生态位上有主次,又和其它人有关系;事件是食物链,有交叉、有融合。人物的生态位被事件牵引着不停在扩充或压缩,随之走向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人生阶段,直至终点。不同的是,在自然界中,食物链最终会走向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而在小说中,人物的精神世界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事件最终会走向一个极端的终结。
6月14日意识机器读后感
这本书中讨论了意识运行机制、野蛮机器、机器人能够拥有意识这些问题。
意识是受控的幻觉,大脑通过感官信息不断对外界调整预测来自上而下、自内而外地感知世界,不只对外界如此,人类对内在情绪和情感的感知也是如此。
旁观者的分享意思是,在画作欣赏过程中,通过对画作上的颜色、形状进行感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信息不断调整预测,最终将脑中似曾相识的风景投射到画作中,开启了艺术品的内在视域。
人工智能是否有意识的这个问题聚焦于生物体,意识是生物体的本能,生物体是为了自我维持生命的机器,和人工智能的目标和生产机制完全不同。这篇文章没有说清楚这种区别。
6月18日意识机器读后感2
上一篇关于人工智能到底产不产生意识这个问题没搞清楚,这篇首先围绕这个问题再次进行阐述。一方面是物质性。无论意识还是生命的定义都基于物质,也就是身体,生命通过身体感知世界.机器当然有物质性,也可以像人类感知万界一样,通过不停获取外界的信息来调整预测误差,产生自适应,达到一个又一个平衡态。
但有意识的生命对自我的维护不仅体现在宏观层面,还体现在细胞级别的微观层面。我们对细胞的了解也像一个黑盒子一样,通过输入输出知道了它的功能,却不知道它如何做到从整体到细微都具有这种自我维护的本能。真正深入到细胞层面去了解相关运行机制,才会震撼于生命系统的整体性和一致性。而机器人的身体显然和经过漫长岁月进化而来的生物的身体相去甚远。
其次,讨论了意识的群体。信息整合理论认为系统整体产生的信息量超于超过每部分独立产生的信息量,那么这个系统就是有意识的。从这个角度看,鸟群、人群的整体性大于个体之和,都有意识。
基于这个理论,我感觉到现在的自己和以前的自己也有所区别。以前的自己当然有意识,但大多都是根据生理机能作出的直接反应,所以那时的状态处于有意识,但意识水平比较低的阶段。但现在往往在直接反应之前,多了一些思考,不再孤立片面地看问题,更注重事件的整体性,看到了事情的很多面,不只看到那些很多摆在台面上的状态,还能看到在表面形态之下隐藏的势。综合过去和当前的状态加上这些隐藏的动力,便可以推测出未来变化的方向,进而触摸到相关规律。这大概就是意识水平的提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