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简单介绍平弗成员:
Syd Barrett,前乐队吉他手兼主唱,乐队第一任创作核心,后因精神问题被开除出队
Roger Waters(罗水),前乐队贝斯手,乐队第二任创作核心
David Gilmour(寂寞),顶替Syd的吉他手兼主唱,乐队第三任创作核心
Richard Wright(里克),键盘手,曾因乐队纠纷离队,在罗水离队几年后被聘回
Nick Mason(尼克),鼓手,乐队唯一一个贯穿全部专辑的成员,同时也是唯一的非创作型成员
乐队的成立在这里简单地提一提(因为详细讲会很多很麻烦,所以只讲最著名那五个人之间的联系):罗水和Syd是最早认识的,两个人家离得不远,在小学差两个年级,罗水的母亲还教过Syd,两个人经常聚在一起干挺多事,包括分享音乐爱好,还约好了将来要一起组乐队;后来Syd在中学认识了很有吉他天赋的寂寞,Syd经常跟他一起弹吉他,还向他学了很多技巧。再后来罗水在摄政理工认识了有一套鼓且对此有爱好的尼克,还有擅长键盘和其他很多乐器的里克,几个人就和其他人一起组了布鲁斯翻唱乐队。当时罗水负责吉他,但随着比他更好的吉他手加入(也是因为他吉他弹得实在不咋地),他就转行去弹贝斯。然后Syd来到这里,加入了他们,乐队成员固定后一切都改变了。
提到平克·弗洛伊德,他们的第一任领队,乐队的命名者,Syd Barrett是绝对无法被忽视的人物。因此这个安利也从他创作的热门单曲Arnold Layne、See Emily Play及他主创的平弗第一张专辑《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黎明门前的排笛手》,名字出自Syd喜爱的童话故事《柳林风声》的第七章标题。之所以翻译成“排笛手”是因为在故事中吹奏The Piper的是牧神潘)作为开始。这张专辑与披头士的佩珀军士是同期,据说他们在艾比路录音时还与虫们匆匆见了一面。这张特别能够体现Syd的个人风格,绮丽怪诞的音效,田园诗又古古怪怪的歌词,任性小男孩儿一样的声音,其中天才灵感的迸射与接下来的平弗截然不同。不过Take up thy Stethoscope and Walk是罗水写的。Btw,其中的Interstellar Overdrive一曲还在电影《奇异博士》中被引用。
以及一个我心中平弗top 1的沙雕段子,传说中的“大炮开兮轰他娘”:当初他们到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演出,结果效果暴差先不提,在演出途中,“乐队的一个技师扮成大猩猩溜上舞台,一堆大炮开火了,烟幕弹在众目睽睽之下爆炸,发出震天巨响。沃特斯说,太他妈棒了,就是他们在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里启用的大炮。‘这一炮致使平弗被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终身禁演。’寂寞2006年以个人身份重返阿尔伯特音乐厅的舞台时,开心地回忆道。”
………………大哥,即使《1812序曲》的录音也几乎从来不用真炮来打啊。
Syd精神崩溃的迹象在排笛手录制期间就已初现端倪,并在接下来的一系列录制过程与巡演现场中愈发严重,有人认为他的大脑因为嗑得太多而受到了不可逆转的物理性损害,也有人想他是无法再继续忍耐唱片行业的重压,其结果是他逐渐丧失了与世界正常沟通的能力。乐队在录制下一张专辑《A Saucerful of Secrets》(《一碟秘密》)期间,终于对Syd的种种古怪行为忍无可忍,邀请寂寞来在Syd发作时顶替他,因此乐队出现了一段短暂的五人期。寂寞并不适应Syd的表演方式,而当他被偶尔出现在台下的Syd瞪视,他的恐慌、紧张与尴尬更是难以用语言形容。很快Syd离队,只在这张专辑中留下三首曲子。他又艰难地继续了一段时间的个人专辑创作,寂寞、罗水与里克纷纷前去帮忙,但Syd的状态还是那么糟。最终,Syd选择回家,从此离开音乐圈,不愿再见那些令他想起旧日回忆的人。说回这张专辑:Jugband Blues尤其混乱破碎,而据说乐队成员把这首留下来的目的之一也是“想让大家知道,Syd已经崩溃成了什么样子”(呃)。此时罗水,即使已经写出了Set the Controls for the Heart of the Sun(这首我推荐庞贝现场版),仍未彻底放射出他的才华,而在这张专辑中力挽狂澜的是键盘手里克,比如是Remember a Day和See-Saw。这张专辑的同名曲我同样推荐庞贝现场版(录音室版的中段是loop,而现场完全是尼克用手打出来的。庞贝现场是最能看出尼克早起鼓技的现场之一,尾段的现场版也特别带感)。
btw,在专辑第一首曲子Let there be More Light的歌词里出现了Lucy in the sky。罗水下一次在歌词里致敬披头士是Echoes中的I am you and what I see is me和Inviting and Inciting me to rise。
下一张是《Ummagumma》,这个词在俚语中是doi的意思。这是一张由现场和几个人单独创作的作品组成的专辑。平弗的早期现场相当厉害很值得一听,而几个人的作品质量则参差不齐,里克甚至在里面写了首四个乐章组成的微型钢琴协奏曲,第二段引用了贝多芬的Op.111,唯一一个正经学过音乐的里克表达了他在古典音乐方面的爱好与造诣。值得一提的是这张专也是罗水大型鬼叫马嘶口技表演(……)以及罗水创作的Grantchester Meadows是剑河边的富人区,寂寞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然后是他们为电影写的配乐《More》(《更多》)。专辑里的曲子风格众多(毕竟是电影配乐嘛),罗水写的Green is the Colour是毫无疑问的佳作,尽管这样纯粹的温柔对他而言特别罕见;Cymbaline他们也经常在现场演奏;对于寂寞厨来说还有两首彩蛋,分别是亨德里克斯风格的爆裂寂寞The Nile Song,和寂寞口技A Spanish Piece。
《Atom Heart Mother》(《原子心母亲》),封面是一头奶牛的屁股。从《A Saucerful of Secrets》一直到《The Endless River》(中间去掉《The Wall》和《The Final Cut》),乐队的所有专辑封面都是由索格森及鲍威尔,两人的唱片设计公司Hipgnosis设计的。索格森也是Syd、寂寞和罗水的童年好友,设计这张专辑时,他和鲍威尔想要一张“距离迷幻最远的专辑”,于是最后拍了一张奶牛屁股给罗水:“完美,因为太奶牛了”。一向拉成马脸的罗水发出爆笑并“立刻爱上了它”,而EMI总经理见到后脸都气紫了。罗水与“宿敌”寂寞难得的意见一致即是“这张专辑是垃圾”,但其实没他们说的那么惨,至少他们自己分别创作的曲子也都成了他们的得意之作。第一首专辑同名曲,一首大型管弦乐队曲,发展得有点儿笨拙但不难听(还被著名指挥家及作曲家伯恩斯坦“觉得很无聊”),第二首是罗水的If,虚拟语气教科书级别(……)另一个很罕见的罗水,在歌词中把自己扒开了;第三首Summer ‘68是里克写自己与骨肉皮的一段经历,有着很标志性的里克键盘音色;第四首是寂寞的Fat Old Sun,开头的铃声后来还被移到了《The Division Bell》最后一曲High Hopes中。
《Meddle》(《干涉》)。前几首曲子是乐队惯常的不稳定风格,时有灵感四射的迹象也有傻不拉几的欢乐狗歌(“听啊罗水沃特斯给狗录了一条轨”),下一面却出了Echoes,这首是我认为象征着平弗结构巅峰的曲子,长达23分31秒,仿佛一个有着自我内在逻辑的流动的整体。有部分人认为全曲可分三个部分:生长——毁灭——重生。关于这首歌的核心,罗水如此解释,是“人类所具有的、感知彼此的人性并互相回应的潜力”。这是罗水首次以抽象系统的方式描写宏大的“人”的孤独与隔离,而不只是他自己的负面情绪,即使他的确从自身的脱节与乐队的混乱中得到了灵感的启迪,对“交流”和“人与人之间的认同”的强调从此贯穿了平弗中后期的概念创作。如果说罗水主要负责歌词、概念与曲目的架构,为骨骼添上强健美观的肉体的则是寂寞和里克。他们一起弥补了罗水所缺少的柔和悠扬的旋律,同时也缓解了罗水的初始创作中过为尖锐苦涩的嘲讽。Echoes正是寂寞与寂寞配合的绝佳范例,这首曲目也更被看成他们两人的作品,不说吉他与键盘,就连人声部分也是两人共同演绎的:寂寞主唱,里克辅以和声。寂寞和里克到最后也是挚友,在最后一次公开演奏这首曲目的版本中,两人的配合已如入化境。里克去世后,寂寞表示将永远不再演奏Echoes。
第一面有趣的曲子不少,第一首One of These Days是尼克在录音室专辑中的唯一一次献声(在早期的《1965-67 Cambridge St/ation》中还有一首由尼克主唱的歌,Scream Thy Last Scream);第二首A Pillow of Winds就像曲名一样可爱又温柔;第三首,几个阿森纳铁粉在音轨里叠了利物浦队歌,然后给曲子起名Fearless;第四首西海岸罗水,你想不到的水;第五首Seamus,曲名是狗的名字,所以庞贝现场的那首狗歌不叫Seamus而是Mademoiselle Nobs(庞贝现场里那条狗的名字),虽然傻透顶了但挺好玩的,重点是有狗啊。
《Obscured by Clouds》(《被云覆盖》),即使乐队的概念风格已经在上一张专辑中的Echoes里略见雏形,但这张又回到了之前,不过此时四个人已经开始为月暗的录制努力了,因此这张看起来更像是风暴来临前一个令人愉快的小插曲。和《More》一样是电影配乐。Burning Bridges从歌词到曲子都很棒,Wot's…Uh the deal和Stay很悦耳,里克键盘很好听,值得注意的是Childhood's End从词到曲都是寂寞写的,因为词风经常被误会成是罗水的作品。我个人还挺喜欢Mudmen。
Syd起初是绝对核心,自他离队,乐队就变得混乱,在不同风格的摸索中寻找着自己的道路。起初他们想要传递Syd的特质,但最终因其才能的高度个人性不可复制而失败。里克与寂寞尽管拥有杰出的音乐天赋,却不算很高产的创作者,因此音乐性略差但拥有创作力天分(着重体现在概念、歌词与曲目架构上)且较高产,性格又强势的罗水逐渐成为第二任创作核心。在长期摸爬滚打、来自多方面的重压下,乐队终于将推出他们最成功的专辑——《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月之暗面》)。起初是当时已经成为乐队实质核心的罗水决定,他们要写一张概念专辑,“一种迫切想要抒发出来的zz、哲学、人道主义同理心表达”,这张专辑因此成为乐队成员对金钱、焦虑、怠惰乃至疯狂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的大杂烩,为了确定主题,罗水跑遍了录音室去采访所有人,问他们一些与专辑相关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保罗·麦卡特尼当时正跟他的Wings乐队录制《Red Rose Speedway》,于是他也采访了Wings乐队,最终Henry McCullough为专辑献声。
录制月暗的过程是团队最紧密的一次配合,每个人都完美地融入,创作,作为一个整体,诚然,罗水对效果器的使用、曲目与概念的构建以及全部歌词的创作为整张专辑奠定了氛围与基调,但如果不是几个人的通力合作,专辑也绝不会达到如此高度:截至2018年,它是世界上销量第三高的专辑,在公告牌排行榜上停留了超过14年,Hipgnosis为这张专辑设计的封面也已成为经典中的经典。录完后他们都觉得他们这次是成了,事实上他们也的确成了,乐队一夜成为超级巨星,而这也得益于这张专辑的宣传手段:发行前先进行巡演造势,一边演出一边进行打磨。当时专辑还被称为Eclipse(专辑的最后一首曲名),后来决定改成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在专辑倒数第二首曲目Brain Damage的歌词中出现),这个名字已经被使用过,但因为那张并没有太大名气,于是乐队最终决定使用这个名字。
罗水为这张专辑写的歌词被他自己说“赤诚而幼稚”,不过写得真挺好的,他在月暗中终于愿意直面Syd为他带来的勇气,敢于把一些zqsg却显得孩子气的歌词展现出来。这张对于想要了解平弗的朋友是必须要听的专辑,它是平弗的巅峰之作也是代表风格,从这张专辑之后,乐队成员再也找不回创作这张专辑时的状态了。推荐第一次听整轨版而且不要中断。我个人印象最深的是The Great Gig in the Sky和Us and Them。前者张力十足,后者可能是专辑里最好听的一首曲子,罗水与里克合作的巅峰。Money的节奏和Bassline也很带感。
在实现了梦想(有钱又有名)后,乐队的每个人都感到了空虚。他们都觉得“到此为止了”。接下来举办的巡演遭到了诸多恶评,他们失去前进方向,不知道接下来该干嘛。罗水认为,他们永远也无法重现月暗的高度,但即使如此,刚强过分的他不也愿意放弃,将另外三个人召集在一起,开始必要的工作。起初每个人都希望此刻正在别的地方,重复着无意义的即兴,创作几乎毫无进展,这种情况持续几个月后,寂寞突然奏出了四个音符。这四个音符所组成的主题让罗水感到一股奇妙的哀痛的震颤。他说:“等一下。”
这便是“Syd主题”,而这首曲子便是《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
接下来是一段我的zqsg(意思是内容比较主观,如果介意可以跳过不看):
Syd离开乐队之后,他的成就就像山一样挡在乐队成员面前,他的阴影紧紧追踪着他们不放。外界的比较与内在的压力令他们不胜其烦,对此反应最激烈的就是罗水。第一个提出开除Syd的就是他,“大部分时候都想掐死对方”。不同于乐队其他人对Syd直白的崇敬、叹惋与怀念,罗水对Syd的情感始终是复杂而又摇摆不定的,因此直至现在,记者、乐评人与传记作家们关于他和Syd的关系大多持谨慎的指责态度。但Syd同时成为了罗水创作的缪斯。罗水终其一生都钦慕着Syd恣意也真挚的表达,从《月之暗面》、《愿你在此》到《迷墙》,旧日的Syd会幽灵般出现在平弗一系列由罗水主创的经典作品里,而这其中最直白的就是疯狂钻石这一首。
关于这首曲子的歌词还可以多讲讲,据说罗水写完后才立刻意识到自己是在写Syd:有人认为罗水把Syd比作钻石,因为钻石就像月亮一样无法独自发光,只能反射他人的光线。“犹记当你年少时/你像太阳般闪耀”,Syd曾用自己的光芒照亮了乐队的未来,现在罗水期望Syd能在乐队如今的光芒下继续闪耀下去。在《月之暗面》里,罗水已经用“月亮”暗指了Syd,从“月亮”(“luna”)中可以诞生出“疯狂”(“lunatic”),而“疯狂”则照应着Syd,就像疯钻的开头缩写能够化作“Syd on crazy”,罗水在本首的歌词中使用“cry for the moon”(求而不得)不仅押了韵,也同样使用了“月亮”的多重含义。接下来近十年里,罗水也因为自身性格、内外的压力与不被理解逐渐走上“疯狂的边缘”,在一次现场中,他将第二部分开头段的歌词改成了“没有人知道我们(原词为“你”)身在何处,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涯/闪耀吧,你这疯狂的钻石/诸多年份(原词为“层”)相叠,我将在那里与你相会/闪耀吧,你这疯狂的钻石!”歌词里的“那里”可能是指月暗Brain Damage(歌词中明确提出了“the lunatic”。这首曲子灵感部分来自Syd)一曲中的最后一句话:“我将与你在月之暗面相见”。“阴暗面”的概念在接下来将会被罗水频繁使用,用来指代人——尤其是他自己——心中的脆弱与负面情绪,乃至疯狂。
也有人认为,罗水把Syd比作钻石,因为钻石坚不可摧,正如它的词源在希腊语中是“不可摧毁的”。Syd始终保有着自身的才华,他从来都是一个内化的艺术家,不为展现作品而创作,而只是为了创作本身。我始终认为他选择了换一种方式继续闪耀,正如阮师@ 阮不了吧 所说,“不是因为忽然坠落才溃败,是发觉生活已经溃败才选择坠落。以为能够改变的事没有改变,本应挣脱的无法挣脱……他的确本应成就更多……但他选择在漫长年月里隐忍与压抑起来的、不为世人所知的那部分,也必定是坚韧而瑰丽的。”
他们开始打磨这部作品的同时,寂寞和罗水也写了自己的东西带过来拼贴,最终搞出了Raving and Drooling(《Animals》中Sheep一曲的原型)和You Gotta be Crazy(《Animals》中Dogs一曲的原型)。又一段艰难的瓶颈期后,专辑《Wish you were here》(《愿你在此》)终于成功成型。其中Have a Cigar一曲是非乐队成员Roy Harper唱的,寂寞拒绝演唱这首,而罗水想唱却唱不好。最终罗水假意“要不Roy来唱”(他本以为其他人会说“不不不,罗杰,还是你唱吧”),但没想到其他人异口同声“好啊!”罗水计划大失败.jpg 罗水一直为此事忿忿不平,他执意认为自己比Roy唱得更好,也没给Roy应得的版权费。关于他和寂寞一起演唱的版本则与Raving and Drooling和You Gotta be Crazy的现场一起被收录在《Wish You were Here-Immersion Box Set》里。
1975年6月5日,那时乐队已经录制完毕,开始进行疯钻的混音制造制作,当成员一个个来到录音室,他们发现一个大胖子已经坐在了里面。他没有头发与眉毛,举止相当怪异。起初所有人都觉得他大概是另外某个人认识的朋友,直到大概四十五分钟后,乐队的几个人几乎同时认出了他来。罗水第一个叫道:“你们认不出他了吗,那是Syd!”
Syd却仿佛什么都没发生。他问“哭得像狗一样”的人们:“我的吉他在哪里?”
被问得哑口无言的其他人只好回答,录制已经结束了。
接下来又是套用我以前写的一段zqsg:
Syd对平弗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他是平弗的缔造者,也是引路人,另外几个人提起他时会说,他是阳光,是毒药。作为一个个体,他是每个人的好朋友,而作为一个偶像,他(即使是非自愿的)又沉重地压在其他四个人的身上,让他们在怀念他时也会感到疲惫,不安与怯懦。是该追随他还是超越他?四个现成员选择逃避这个拷问,他们搞前卫,搞艺术,搞太空,搞爵士,唯独不搞Syd搞的迷幻,因为“他已经说完了能说的一切”。一个前成员也选择逃避这个拷问,不再接触与平弗有关的一切。
我一直觉得愿你在此这张专辑的出现很不可思议(尤其是疯狂钻石和愿你在此这两首)。在自己被当做商品,被反复比较贬低,被辱骂,被一次次诘问,笼罩在巨大的阴影之下,然后全力爆发举世闻名实现梦想,紧接着又迷茫得开始巡演结果暴死,最终他们选择回来熬制这张专辑,“一支最冷酷理智的乐队做出了一张毫无戒备、发自肺腑的作品”,真诚到极点,不是挽留与后悔也不是其他什么,只是一个小小的愿望,献给一个小小的悲剧与传奇。
——“你在就好了。”
从《愿你在此》开始,乐队成员失掉了彼此的默契,这为他们日后的解散埋下了伏笔。在下一张专辑《Animals》(《动物》)中,罗水对乐队的掌控欲愈发明显,不过,起码在《Animals》中,乐队成员还是能够配合罗水的。关于这张专辑的封面还有一个爆笑故事:Hipgnosis提供了三个概念,其中一个是“一个小孩儿跑进他父母的卧室,撞见他们正在doi:交配,就像Animals!”但定下最后概念的不是索格森和鲍威尔,而是罗水。罗水总是经过巴特西发电站,决定用这个来当封面,并且还要往上搞一只巨大猪气球。决定拍摄的第一天,不幸(这个词要读两遍)的是,天儿不太好,于是决定第二天再拍,这一下可就出了问题,因为这只猪飞跑了,而且还飞到希思罗机场的航线上,导致多艘航班延迟与取消,后来连飞行员都能看到。这猪最终掉到肯特一个农场,并且吓坏了里面的牛(有一说一,这猪长得着实挺吓人的)。现在看到的专封上的猪是第三天拍的飞猪叠在之前最好一张发电站照片上的。后来这个飞猪也成了平弗的舞台标志之一,再后来使用权归了罗水。当年罗水和寂寞带领的平弗打官司,寂寞在巡演时会给飞猪装上balls,就是为了躲避罗水对猪气球使用权的责难。
说回这张专辑。概念取材自《动物农场》。首尾两首曲子很柔和,同时也为这张内容阴暗的专辑添了一抹亮色。Dogs是在结构精巧上能与Echoes相提并论的曲子,而且寂寞加的吉他solo绝赞。Pigs(Three Different Ones)和Sheep都非常有意思,尤其是合成器!这张专辑是不太起眼的一部,但质量极高值得一听。
下一张,《The Wall》(《迷墙》),罗水将自己跟Syd的经历结合在一起作出的半自传摇滚歌剧,他为此写了40页的剧本。以下涉及剧透,请谨慎观看。
平克·弗洛伊德,一个拥有艺术天分的孩子,出生时父亲在战争中丧命,母亲的溺爱又让他窒息,因此他决定在心中修建一堵墙隔绝外界来保护自己。他在学校遭到填鸭式教育的迫害,教条的老师因在家中被妻子控制,在学校拿学生当出气筒,这使平克的墙越筑越高。他逐渐成长,成为摇滚明星,娶妻,可因为心中的墙逐渐丧失了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他孤独,无法与他人交心,他被困在了自己的墙里。平克会偶发性癫狂,摔东西,惊吓所有人。妻子无法理解他,只是对平克有着很强的控制欲,就像他的母亲,最终她背叛了他。他祈求妻子不要离开自己,又愤怒地宣布他不需要任何人,任何药物,他要彻底躲在自己的墙里,远离这个残酷的世界。CD1结束。
CD2一开场,平克一个人在墙后问着“你是否愿意感受我”,又自嘲地承认“墙已经筑得太高”,原先的自我保护机制已经变成了自己与外界交流的桎梏。他给妻子打电话,可没人接。最后他只好说,“我有着上好的旅行鞋,也有着行将飘散的人生”。他开始嗑,一次次把自己放逐在过去的回忆里,童年对父爱的渴求最终变成嘶吼:“把那些男孩(士兵)带回家,不要让他们的孩子们独自一人!”然后他陷入了“舒适的麻木”。
平克马上要演出,他的经纪人过来叫他,发现他已经快嗑废了,就把医生叫来给他打针唤醒了他。他神志错乱,终于精神崩溃:“我想回家,脱下这套制服,结束这场演出,但我仍在等待,因为我不得不知道,我是否一直都有罪。”接着他开始在脑内进行对自己的审判。教师首先斥责他幼时的叛逆,妻子紧接着控诉他不愿与自己交心,母亲仍想保护他,对他灌输溺爱,平克则在自语“已经疯了”。最终他被下了判决:把墙推倒。
专辑中的最后一曲是罗水对世人的警告:孩子的内心稚嫩脆弱,不要让更多的墙在孩子们心中建筑起来。但专辑首尾连接的一句话“这不就是我们进来的地方吗”则表达出罗水的悲观,在Empty Spaces中还有个著名的倒放彩蛋,解释了平克的末路:他被送进疯人院,并在那里度过一生。
以下再贴一段我的真情实感:
罗水就是个黑洞,吞掉一切的同时也无法把自己的东西吐出来,表达方式逐渐扭曲,会求救再把对方推开然后反复重复这一行为,一辈子都在与自己斗争。如果他真有平克那么幸运能一下子疯掉还好,可他精神力还很强,只能永远推墙,永远在把墙推倒后发现那里就是自己进来的地方。即使他已经把自己锁死在墙里,表达方式与共情能力都扭曲到了一定地步,他的音乐,尤其是《The Wall》和《The Final Cut》,却始终在非常直白地向所有人求救。我觉得罗水的朋友起初还是愿意去理解他,理解他一辈子都没过去也过不去的父爱缺失,以及他对father model的执念,认识到正是这些促成他如今的形态,然后包容他,但这个过程相当漫长痛苦,“The wall is too high as you can see”,最终还是把所有人逼走了。一个人想要完全接受对方,尤其还是被这么个壳子包裹的家伙,还是蛮难的吧。
说回迷墙。这部作品基本就是他给自己写的,结果歪打正着,他那不咋能控制得好的声音反而成为了亮点。为了专辑的完整与叙事性,他删掉了一些可听性很高的曲子(有些安置在了他的下一张专辑《The Final Cut》里),在电影版与现场版中几首弃曲被加了回来,分别是加在开头的When the Tigers Broke Free(出自《The Final Cut》),插在Empty Spaces和Young Lust间的What shall we do Now?和插在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3和Goodbye Cruel World间的The Last Few Bricks。
这张专辑有demo发行,专辑名叫《Under Construction》。而1980-81年the Wall巡演也出了张现场专辑《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 The Wall Live 1980-81》。这张专辑同样有电影版,主演Bob Geldof,看波米的各位对他应该还有印象。他是Live Aid的呼吁者,而Live Aid时平弗因正撕逼而没有参加。后来他也倡导了Live 8,这次他成功将四个几十年未同台的老家伙撺掇到了一起。
接下来乐队进入彻底撕逼状态,而产生的结果就是罗水在平弗的最后一张专辑——“罗杰·沃特斯为战后之梦所谱写的安魂曲,平克·弗洛伊德演奏”,《The Final Cut》(《最后一刀》)。这张专辑同样是一张概念专辑,而专辑的核心便是罗水的痛苦。整张专辑全都是罗水写的,也几乎全都是他唱的,每句旋律都在嘶吼,每首歌词都是鲜血。然而如果只有他一个人的痛苦,那这张专辑起码要比现在的口碑更烂上一些。当时整个乐队都处在很糟糕的状态:键盘手里克彻底离开了。寂寞只唱了一首曲子,并且几乎没有贡献任何一段相当出彩的吉他solo。甚至连向来的和事佬尼克都没参与到所有作品中。对此双方说法相当极端。寂寞说罗水要一人担起所有的事,让他和尼克最小限度出现;而罗水则说另外两个人根本不创作,他只好一个人挑起大梁。固执好胜的罗水非得强扭寂寞继续跟着他的路子走,在寂寞写不出他想要的曲子后就说寂寞创作力不行。寂寞也是个犟的,他受够了罗水无休无止的自我表现,对罗水出这张唱片毫无兴趣,那时他开始为自己的个人专辑创作。于是,这张专辑同时承载了乐队当时所有痛苦与混乱,成为平弗最愤怒也最悲伤的唱片。摇滚音乐指南平弗本选入的乐评还将其与寂寞06年的个专《On an Island》作对比:“在听完《On an Island》以后,你会觉得你刚做完一次令人愉悦的水疗,而且你还可以把浴袍带走;《The Final Cut》则眼睁睁看着观众淹死,很有可能还会把他们dismember。”
不过我本人非常喜欢这张专辑。乐器的使用精简且冷酷,稍微柔和的键盘配上毫无感情的歌词,极度不规则的鼓搭配控诉的唱腔,The Gunner's Dream和专辑同名曲更是,前者是一首温柔、悲伤、黑色的梦(因为歌中“梦的主角The Gunner”在上一首曲子里就死了),后者则很可能是罗水最后一次、也是最惨绝的自我撕裂,中段出现了Comfortably Numb中的上升键盘连复段,歌词同样cue了墙与月之暗面,“听上去像对平克·弗洛伊德做告别”。Not Now John是专辑唯一快歌,寂寞终于唱了一段,粗口成为这首歌亮点之一,罗水还“炫”了一把多种语言。
然后罗水终于撂挑子了。这位核心似乎认为没有他,乐队就玩不转——他希望在他离开后“平克·弗洛伊德”原地解体。寂寞对此的回答是:“你别发梦了,爱滚滚,莫挨老子!”于是他们开始打官司,撕得非常难看。寂寞为了增加得胜砝码将里克拉了回来(此刻的里克只是个雇佣乐手,而不是乐队正式成员)。罗水曾扬言“没有我你们写不出任何一件东西来!”而为证明自己(和自己驴脾气)的“寂寞个人专辑,平克·弗洛伊德演奏”的《A Momentary Lapse of Reason》(《丧失理智的那一刻》)就此发行。因为太赶了所以质量不是特别好,显得吃老本,后来里克也承认了,不过仍有佳作:Learning to Fly是专辑主打单曲,节奏蛮酷的,在Pulse现场鼓的演绎尤其棒;On the Turning Away颇有凯尔特风格,此时寂寞的嗓音也在巅峰期,这首歌的歌词也传达出了寂寞的一些想法;最后一首Sorrow我同样推荐Pulse现场版,配合光影舞台效果非常震撼。
官司终于在87年圣诞前夕了结,寂寞和尼克获得“平克·弗洛伊德”的永久使用权,而罗水则获得迷墙使用权。主要还是几个人实在精疲力竭,而罗水也意识到再这么打下去对自己毫无好处而言。嘴仗还是免不了继续打的,不过乐队剩余成员终于可以乐乐呵呵地做自己想做的东西了。1993年,乐队成员再度聚首,起初只想即兴演奏,可效果出奇地好,把他们一个接一个赶进了寂寞的船屋(同时也是录音室)。他们给每个作品打分来决定专辑的歌曲。结果里克(此时依旧是雇佣乐手)只给自己的作品打高分,其他人的作品零分。好说歹说还是选出来了11首曲子。寂寞的好朋友,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为专辑起名《The Division Bell》(《藩篱之钟》),歌词大部分由寂寞与Polly Samson——一位作家,同时是寂寞的第二任妻子——一起创作,有好几首都暗怼罗水。不同的乐迷对此张专辑态度褒贬不一,有些认为完全失去了平弗经典的风格,也有些认为是在寂寞领导下的平弗转型成功的一张专辑。不过无论如何,这张非常非常非常悦耳都是不可否认的!Wearing the Inside Out是里克主唱,键盘非常具有里克的个人特色;Take it Back开头听起来有U2味儿;Keep Talking里有一段话采样自霍金;Lost for Words歌词里的enemy指的是罗水,当时寂寞想邀请对方一起录制,言归于好,罗水的回复则是“Fack yourself”;High Hopes则是乐队绝赞代表作,后来的现场还会加上木吉他尾奏。
接下来又沉寂了快二十年,平克·弗洛伊德突然出了一张新专辑,《The Endless River》(《无尽之河》),专辑名字取自上张专辑最后一曲High Hopes的歌词。这张专辑是对08年去世的里克的致敬。里克对乐队的贡献向来被低估,他的键盘贯穿乐队的曲目,他是乐队的粘着剂,如果没有他,乐队将无法呈现出如今的形态。寂寞与里克曾因后者被开除的事件断绝联系,后来复合并成为通家之好,在寂寞个专《On an Island》巡演期间,他们终于找回了最佳状态,可这时里克已经被检查出癌症,演出后没多久他就去世了。寂寞非常难过,宣布自此不再演奏Echoes,同时也萌生了想要拾回过去的想法,便把录制《The Division Bell》的素材拼贴加工,又自己添了几首曲子。整张专辑只有Louder than Words一首(如果不算Talkin' Hawkin'里霍金的再次出镜)有人声。
随着里克去世与《The Endless River》的发行,这个历经风雨的乐队最终还是在寂寞的决定下解散。很少有一个乐队能像他们那样经历多个天才创作核心与血雨腥风的官司,“但我们一路来到了这里”,这句选自他们最后一首歌的歌词为他们画上了最终的句点。时间当然不会总带来完美的结局,它只是留下一段又一段历史,而平克·弗洛伊德,这个拥有现象级专辑,以及在同时期将艺术性商业性结合得相当好,为后世留下很多经验的乐队,值得被推荐,被铭记,被认作历史。就像他们最后一首歌的一段歌词:
这是合为一体的我们,这是心脏跳动的旋律
这才能被称之为灵魂
满腔热血,无需多言。
然后是资源链接。我只是搬运工,感谢所有资源上传者与字幕制作者,纪录片与采访推荐在B站与油管看,后者有些能自动生成字幕,只不过我现在没梯子找不到原链接了。
一共42.75G。总链 提取码:jx2s
85年后的平弗巡演,以及寂寞和罗水分别的个人巡演 提取码:io70
(不全,寂寞最开始的个人巡演与罗水后来巡演的私摄都没放)
搞笑视频 提取码:nc8c
采访 提取码:0xg7
MV 提取码:8lfd
重组 提取码:mem0
(包括Live 8、寂寞罗水和尼克2011年的三人重组O2 Arena、寂寞和罗水的两人为巴勒斯坦募捐合作与尼克罗水互相串对方的场。里克和寂寞搭配可以看寂寞的不插电现场Live at Robert Wyatt's Meltdown、Remember that Night和Live in Gdansk巡演,在第一个文件夹里,后两个现场是全场都一起演的,Remember that Night里还有大宝出镜。)
迷墙相关 提取码:lp56
(现场有平弗一个画质极差的现场和罗水著名的柏林墙现场,电影则是Bob Geldof的版本和罗水自己的一个版本。音频整轨的话,我个人是觉得如果不是发烧友,不必特别追求flac和ape这种高音质大文件,一般耳机听不出太大区别的。)
早期的一些演出 提取码:zzys
纪录片 提取码:hmcf
(庞贝现场在这个文件夹里。月暗那个纪录片好像时间轴有问题,不过不太妨碍观看。里面有些是我从以前存的资源里偷来的,我还没看,不知道讲的是什么。Breaking Bread, Drinking Wine是寂寞Remember that Night巡演的幕后纪录片,很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