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西西心理2018年的第16篇文章。
隱喻是用某類的事情或經驗來理解另一類的事物,因此,了解隱喻不只是了解新的字彙的意思,還包含了解其概念。此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 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 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本体作为当事人的挫折事件,喻体作为咨商师说阐述的故事,自我遭遇的挫折和故事的相关属性或者特质具有相似性,通过当事人对该故事的想象并连接,从而对挫折事件有更丰富的联想与意义性创造,产生超越、转化。
比如说爱情像玫瑰,爱情像柠檬......玫瑰和柠檬之间虽然没有任何联系,但却共同有一种特殊的性质或感觉,而这样的性质或感觉令人联想到爱情关系中的某种经验或体会。
黃士鈞(2005)整理文獻後發現,隱喻之所以具有療效,是由於隱喻具有六個本質,這六個本質分別是(一)隱喻具備想像的和語言的元素,能輔助人們學得、保有資訊,使人容易記得關注的主題;(二)隱喻能使難以被清楚表達的經驗顯現,使得經驗被更了解與接近;(三)隱喻能整合看似不相關的面向,激發新的可能性;(四)諮商師產生的隱喻能激發潛意識的聯想功能,使得舊有的經驗或事件產生新的意義;(五)隱喻能使個案對自身的潛意識衝動與幻想保持足夠的情緒距離;(六)探索隱喻能使得個案更有意識地連結內在心理與外在世界,發展出自由的狀態。
對於隱喻的功能,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Lenrow 與 Levy(引自謝麗紅,1994)認為隱喻可協助個案採新的角度與方法來面對事件,使個案覺察自己的情緒,其功能如下:(一)隱喻可藉由強調某些要素來簡要某種概念或行為;(二)隱喻可以避免直接陳述所帶來的強制感受;(三)隱喻強調的是情境間的關係,而非事件本身,因此隱喻易從一種情境轉移到另一種情境。
林香君(1995b)整理出九個隱喻的功效:(一)激發個案的好奇與想像,促動個案思考,提供更多的選擇與可能性;(二)隱喻的威脅性較低;(三)模糊的隱喻可以讓個案動用潛在資源來詮釋;(四)隱喻具有保護治療的支持性關係;(五)有些隱喻可以影響潛意識與態度;(六)隱喻常提供對問題的全新看法,具有重新定義的功能;(七)隱喻能夠讓個案從第三者的角度來看自己的問題;(八)隱喻是一種很有價值的建立關係策略;(九)隱喻能夠活化個案的創造力並增添趣味性。
協助個案產生隱喻的五個步驟作為本研究的隱喻諮商方案處遇實驗處理,分別是(ㄧ)傾聽、同理與整理個案生命故事(二)催化隱喻的產生(三)進入該隱喻,豐厚隱喻(四)玩味隱喻的可能性,改變隱喻(五)連結隱喻、目前困境以及未來生活。
举例即曾有一案主對於歷史與數學的學習相當頭痛,覺得學習這兩科的感覺就好像出門買東西卻遇到下雨被困住的人的心情一樣,很討厭。諮商師協助案主經營這個隱喻。案主為隱喻中的主角取了「生氣狂」這個名字,生氣狂因為被困在商店的屋簷下回不了家而生氣,此時有一隻狗來到生氣狂的旁邊,狗兒看著生氣狂生氣的樣子覺得很有趣,於是狗兒對生氣狂說:「你生氣好好笑,開心一點吧!」狗兒雖然淋著雨,但是他很開心,因為他覺得下雨的時候他可以洗澡,也可以玩水。案主認為同樣是面對下雨,生氣狂和狗兒的心情卻有很大的不同是因為他們看事情的觀點不同,狗兒用開心的觀點,而生氣狂卻用生氣的觀點,案主認為這個隱喻故事給他最大的啟示是,要學習用開心的角度去看每一件事情,因此也要用開心的觀點去看學習,這樣學習才會快樂。 在這個案例中,案主原本對於歷史與數學的觀點是不舒服的,覺得很討厭,同時也覺得自己學不好(對自己的知覺),當案主持著這樣的觀點去學習時,整個學習過程會變得很不愉快(對問題的知覺),也讓他不想去碰這兩個科目(對行動的知覺)。諮商師藉由隱喻,引導個案由隱喻故事中狗兒的角度去思考,整個經營隱喻的過程讓案主開始體認到同樣一件事情,態度與觀點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結果,當他願意用正向的觀點去看一件事的優點時,而不只是去看缺點時,他開始願意相信自己在學習上面的可能性(對自己的知覺),隨之而來的視學習過程會變得比較快樂(對問題的知覺),進一步願意投入學習(對行動的知覺)。
當個案願意調整自己對於課業困境的觀點時,對自己、問題以及行動方面的知覺也會有所變化,可處理視框便有提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