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说了,慧能的五大徒弟,都是开宗立派的牛人。慧忠法师也不例外,首先,他也是个百岁高寿老人。(675年-775年)。
由于他的牛事较多,这里分篇叙述。
其实,慧能的每一个徒弟都是大宗师,讲几天几夜也讲不完。只能择其重点趣事二三。
慧忠俗家名冉虎茵 ,法名释慧忠,世称南阳慧忠国师,谥号大证禅师,越州诸暨(今浙江诸暨)人。
其生平可分三个阶段:
一是出家、受法和参学,他从六祖慧能处得受法印,并在吴、楚诸山参学。
二是隐居淅川白崖山党子谷四十余年。
三是因道誉日隆,被迎至长安,被肃宗、代宗两任皇帝奉为“国师”,法传甚广。
出家
慧忠,幼时不会讲话。就是小时候很笨拙,说话迟,而且从未踏越家门前的横桥一步。家里人都以为生了个傻子。
直到十六岁时,家里来了一位禅师,他远远迎面遥向禅师礼拜,双亲及亲友见了这种情形,都为他的举止感到惊讶不已,慧忠当时便乞求出家。
自此学佛。起初学习的是佛教戒律,年纪稍大一些,就接触佛教的经论,大有所成。
后来,他听说六祖慧能大师之名,就翻过大庾岭去叩谒慧能禅师,在慧能门下开悟。如果没有慧根,没有一定悟性,也入不了慧能的法眼,更不要说拜入门下。
但是,究竟是何种机缘而悟,是否也有和其他禅师一样在慧能门下有机缘问答?现存的资料中都没有记载了,《传法正宗记》只记载说慧忠“得法于大鉴”,说明慧忠是在慧能门下开悟得法。《祖庭事苑》也讲慧忠“得法于曹溪”。
“得法于大鉴”,那是韶州大鉴禅寺,“得法于曹溪”。也是韶州曹溪祖地宝林禅寺,都是慧能大师主持。说明慧忠跟随慧能师在这两寺都呆过。
有一点是明确的,他在师傅六祖慧能身边近十一年的岁月。亦尽得六祖之言传身教。
因此在禅林中,他与青原行思、南岳怀让、神会、永嘉玄觉等四人,并称为“六祖门下五大宗匠”。
后来,慧忠法师与神会法师同在北方弘扬六祖禅风,批评当时在南方(江西)阐扬“平常心是道”的马祖道一,驳斥南方禅者不重视经典而随意说法的作风。慧忠国师平日特别重视经律论的教学。
不过,他的办法,又与前面三位师兄不同,堪称独僻奚径。
常言道: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我们现在知道,再香的酒也要广告,酒香也怕巷子深。
而慧忠法师忠实而典范般地阐释了:酒香就是不怕巷子深!
他在六祖身边苦修十一年,获得心印之后,去了哪里弘法呢?
离开慧能师后,慧忠国师北上,他率性而为,东游西逛。
他游历无数名山大川,例如五岭、罗浮、四明、天目、白崖、紫阁、武当等诸山,或者在松下安居,或者在岩石禅定。
清风朗月,白日江河,皆能身心融为一境。
直到唐中宗嗣圣七年(690年)时,慧忠进入河南南阳淅川白崖山党子谷(河南淅川县仓房镇),这之后他哪也不去,就在白崖山中静坐苦修。
他就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一呆就是四十年。
虽然他足不出庵,但是,渐渐的,慕名前来参学的人超过千百余人。
白崖山党子谷,坐落在莲花形山间台地上,四周古木参天,茂林修竹。
在这里结庵说法的慧忠,在此放任“佛性”,机锋频出。
人与地,钟灵毓秀。
人成为禅宗史上的大腕,地成禅宗史上的坐标。
慧忠比怀让和行思走得更远,到了中原河南南阳,接近神秀派的核心地带了。在这里弘慧能之法,困难更大,但慧忠以静制动,足不出户,以姜子牙钓鱼之态,坐等信众上门,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见其佛法之高深,影响力之大。
他与师弟小神童神会法师恰恰相反,一静一动,方法不同,达异曲同工之妙。
他这一静是如此,神会怎么一动,下面讲神会法师的时候就知道了。
慧忠的说禅,主要是随机说法。和他的行事风格如出一辙。
他又融合南北两派之法。他的师执辈,不论是惠能还是神秀都以开坛直陈大法为主,辅以随机巧说;慧忠则偏于随机巧说,显示了禅风在说法风格上的变化。
到唐代开元年中,唐玄宗将他迎入京师,敕住龙兴寺。这是第一次做大唐国师。
不久就遇上唐明皇玄宗和杨贵妃安史之乱,慧忠又离开京城隐遁。
到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又再召慧忠禅师赴京,号称国师。
《五灯会元》专门记载了这次见面。
皇帝问:禅师你在曹溪得了个什么法?
慧忠怎么答呢?六祖慧能师傅教了什么?这玩意儿三言两语能讲清?尤其是和一个皇帝?
慧忠国师反问道:“陛下还看见空中那一片云吗?”
肃宗说:“看见。”
慧忠国师问:“它是钉在那儿呢,还是挂在那儿呢?”
这简直就是莫名其妙嘛。
在肃宗眼里,天上的浮云怎么可以用钉子钉住,用绳子挂住呢?
而在禅宗,法而不成法,便是曹溪之法。白云无心,行云流水,行止自在。这一自由之境不正可以效法吗?!
陶渊明赋中曾说:" 云无心而出岫。" 关键在于白云出岫之无心,即白云舒卷自如全由无心之法。
无所钉而钉,无所挂而挂,住于这样无心之境,不也是一种" 钉住" 、" 挂住" 的定慧三昧吗?!
肃宗无奈,又问:" 什么是十身调御?"
" 十身" ,佛有化身、法身、报身等十种身相。肃宗是问,这十种身相如何调和统一呢?
慧忠听罢肃宗的提问,便起身站了起来,问:" 会吗?" (皇上明白我的意思吗?)
这更加莫名其妙嘛。
“不会" ,肃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那你给老僧把净瓶拿过来。" 禅师对皇上说。
佛有十种身,只是一身,只在一念之中,由坐而起,十身俱动,这不正是十身调御吗?
可惜堂堂大唐天子,迷惑太深,见不到这一层。
于是禅师便让他也动动身子,拿净瓶给老僧。
肃宗瓶子是拿了,但道理却未懂,禅师见状,便不再说什么了。
肃宗继续问:" 什么是无净三昧?"
无净是无分别,无是非的三昧,即最高境界。
禅师说:" 施主从毗卢遮那佛的头顶上踏过去,就是无净三昧。"
毗卢遮那是佛名,即光明遍照的意思。
慧忠国师要皇帝从毗卢佛的头顶上踩过,这样就可以达到无净三昧。
禅师们非佛非祖,乃至诃佛骂祖,教理上依据的是不着相。
毗卢佛虽有光明遍照的境界,但如果参佛的人止于此境,就是执相,执相就不能最终解脱。
取非佛非相,方可契入真佛实相。
要我从佛祖头顶上踩过?你慧忠这是耍我呢!
肃宗当然不解此意,问:" 这是什么意思?"
“真是看不到自己的清净法身!" 国师说了一句后,皇上再问什么,禅师都不再作声,而且睬都不睬。
看看,不但摆谱,架子还大得很!也不怕皇上把上拉出去斩了。幸好,这个时候的皇帝都信佛!
但是,肃宗面子上还是自觉有些过不去,便说:" 朕好歹也是大唐国的天子,国师怎么竟连看一眼都不看呢?"
禅师说:" 皇上知道有虚空吗?"
“ 知道啊。"
" 那么虚空可曾眨眼看过陛下吗?" 老僧眼前无皇帝,这就是空。
肃宗方才若有所悟。
那么,从慧忠的回答中,可以理解慧忠从慧能门下得了个什么法了吗?云彩当然无法用钉子钉在天上的,也不能用挂钩挂在天上,是无住、无固定不变的形象的。
再往下的意思,要读者自己去体会了。
历史上有一位禅师做了一首偈子表达参究这一公案的体会:
无开口处却开口,有意归时即便归。
赵州不在明白里,未是羚羊挂角时。
禅悟,空灵,真如羚羊挂角,似无迹可寻。
又似乎有迹可寻。
其实就是什么都没有。
又其实是,什么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