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0科研创新

6月8日,华为在深圳召开“2022创新和知识产权论坛”,发布了第四届“十大发明”成果,包括高能效基础计算、多目标博弈、全精度浮点计算等等。这些重大科技成果的发明人都是华为员工,其中有几位还是刚加入华为没几年的年轻博士。

我们知道,华为是中国乃至全球研发投入力度最大的企业之一。2016年以前,还没有一家中国公司进入全球研发十强榜;直到2016年,华为研发投入挤进全球十强榜的第八位;到2020年,华为研发投入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谷歌。

到2021年,华为因为严重“缺芯”,营收同比下滑了28%。面临寒冬,一般企业最先砍掉的就是研发支出。而华为的反应是什么呢?出售部分资产,同时继续加大研发力度。2021年华为研发投入达到1427亿元人民币,占全年收入的22.4%,研发费用额和费用率都创历史新高。在巨额投入之下,这两年华为每年的专利新申请数量超过1万件,也达到历史新高。这次发布的“十大发明”,就是这两年华为研发成果的代表。

有人这么评论华为的“过冬战略”:研发是华为的核心能力,在最严酷的时候,宁可卖资产,也要保住这个核心能力。就像在最冷的时候,血液会从四肢回流心脏,而不是相反。

今天我们不聊华为有多厉害,而是想借着这个创新论坛,和你聊聊咱们这些搞科研的人应该怎么做。

从学术论文看,中国的年度学术论文发表量在2020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特别是在材料科学、化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中国学术论文的数量优势明显。

从国际专利数看,中国从2019年起每年的国际专利申请数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中国国际专利申请数最多的领域为数字通信和计算机技术。如果看核心专利,也就是申请3年后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前5%国际专利,中国的占比也在快速提升。2005—2007年,只有1%的世界核心专利来自中国;而到了2015—2017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0%。

中国的知识创新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中国知识创新的原创性还不够。

中国发表的论文处在核心位置的很少,大多数位于边缘地带。虽然中国在计算机通信等领域的专利数很多,但在关系图当中比较靠边缘。这说明,就算是在我们优势最大的领域,知识创新的原创性仍然是不足的。

第二,中国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率太低。

“产学研融合”老大难问题。一头是做出的先进研究成果躺在文件柜里吃灰,另一头是企业技术升级难,中间横着一条“死亡之谷”,很难跨越。在材料领域、能源领域、网络信息领域,美国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率分别为17.8%、19.5%、30%;而中国分别为1.9%、1.7%、0.1%。这个差距是巨大的。

第三,中国在知识创新方面的国际合作增长放缓。

从1995年以来,中国的国际学术合作经历了几次变化。1995—2007年,由于中国自身的论文产出呈爆发式增长,相对来说国际合作论文的占比在下降;而2007—2016年,中国加快融入国际学术体系,国际合作论文数占比快速回升;但2016年之后,这个增长趋势几乎停滞。

面对中国知识创新的三大挑战,也就是原创性不够、转化率太低、国际合作增长停滞。我觉得作为一家科研单位,开展了针对性的行动。一是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二是与高校合作、加快产学研融合,三是走出去寻找人才。过去,咱们的知识创新主要是集团和兄弟单位在推动。未来,我相信咱们每个人都叫脚踏实地将在知识创新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