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至,又是一年月圆时。
和二姐约好中秋回家,陪爸妈,做饭,吃饭。
累到不想动,看着日渐长大没心没肺的孩子,心想,她要能为我做一顿饭,我吃个现成,肯定会感到特别幸福。由此,回家,给爸妈做做饭,他们一定也会和我一样,享受被子女照顾而感到幸福吧。他们是真真切切地被照顾了,而我,只是臆想。
被生活浪潮裹挟着往前走,生活似乎未变,又似乎变了,也许是随着年岁的增长,看问题的观念不同了,以往觉得独处很美,所向无谓,现在竟有了一丝胆怯,对未来生活产生了不知如何应对的恐惧。也许,到那时,我会有积极面对的勇气和决心,会生活的更好。
接连一周的阴雨天气,不知明晚能否看到月亮。
小时候,中秋之夜,恰逢秋收农忙,再忙,家里也会炒上两盘肉菜,搬个四方桌在院子里,摆上一盘月饼,放上几个时令水果,还有大姑家枣树上打的青枣,奶奶说,先供奉月婆婆。
“月婆婆,白亮亮,开开后门洗衣裳。”儿时的童谣一下子就到了嘴边。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那时候,不懂赏月,“看天上的月亮多圆”!听着大人的感叹,我也抬头仰望,月亮上那神秘莫测的影子,就是瑶台吧,上面住着嫦娥,有月桂树,有吴刚在砍树,有玉兔在蹦跳,脑海里无尽遐想,丰富了那时的童年。
大人们无暇赏月,地里的水稻要收割,那时还没有中秋晚会,供奉完月婆婆,匆匆吃完饭,收拾干净,早早就睡了,为次日的秋收早起养精蓄锐。吃不完的月饼水果,成了小孩子接下来一个多星期的珍贵零嘴儿。
那时候的月饼,多是伍仁豆沙馅儿的,没人在乎油脂热量,偶见蛋黄、肉馅的月饼,稀罕的不得了,吃一口都感觉赚到了。现在的月饼种类繁多,包装更是高大上,却没人稀罕了,唯一值得留下的也许是它的包装了吧。
小时候,期待节日,因为有新衣服,好吃的,不受大人管束的自由自在。长大了,期待节日,因为节日的存在和到来,能给平凡的生活多一点点缀和色彩,让日子变得充满希望。节日,不仅仅流于形式,它是文化传承,帮助缓解生活压力释放身心,提醒我们爱与被爱,值得我们期待。
古人托明月寄相思,捎问候,今天我们一部手机就可以肆意抒情,那些说不出口或者不愿意说出口的相思问候,还可以寄语明月,代为传送。这才是属于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和节日的意义所在。
愿大家花好月圆人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