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真是一本永远学不会的书,我们要懂很多东西,懂得人情懂得世故。尽可能的要处理周围人与你的关系,尽可能的解决周围的事物,但是往往对付其中一条就已经费尽了心力。又怎能懂得人情世故呢?
而且往往这些没有人会教你,老师不会教你处理关系的能力,学校不会教你处理事物的能力,家长自然也不会教你。就是这样一无所知的被迫扔进社会当中,所以自然会感觉到迷茫无措,面前的路很多却不知道自己应该选择哪条又该走向哪里。社会就是如此交织在一块的网,社会的能力基础要建立在懂得人情世故之上。所以我很能理解当代的年轻人中诞生大量的“丧文化”,起初我不知道什么叫“丧文化”是一个新词而且以年轻人居多,等到我去查阅时才发现根本不陌生因为我也正处在或经历过这种状态,所以失去目标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失去方向。
而其中“丧文化”中最著名的阐述便是“人间不值得!”我想这句话不用提及,大家也知道是谁说过的,就单单因为这点我还和另一位作者产生过争执。直到那时候我还是不明白什么叫“丧”,后来我特意查了查发现并不陌生,早年间看过影响最深刻的书传达的也是这种颓废绝望的情绪,这本书就是《人间失格》。而后又开始攻读川端康成时读到的一本《睡美人》,其书中颓废情绪令人望而却步,但是他们都是集大成者他们的人生历练感悟要比普通人深的多也丰富的多,而当代的年轻人几乎没有经历过人生百态就能产生这样的想法实在让人不解。后来一想社会的变迁过快,不要说能得出超越时代的理解连追上其变化的速度都难以企及。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缺少灯塔,我们知道80年代一直有着黄金一代的美称,也被人称为“最后的大师年代”。在那个年代涌现了无数的灯塔,各行各业几乎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像是灯塔一样吸引着众人,为其指引方向。说来也奇怪那个年代当中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在涌现着大师,他们在那个年代像是流星雨一样同时出现又同时消失,从那以后人们就像是手足无措的孩子一样在没有灯塔的海面上摸索着前进,当然过早的给那个年代下定论是欠妥的事情,包括对于90年代下定论一样。80年代会不会真的是最后的大师年代呢?我觉得不是。人类不可能轻易的停下自己的脚步,就像是战国的“百家争鸣”、文艺复兴的浪潮一样还会再次出现群星璀璨的时代,等到社会的脚步安静下来大师便一定会出现再次成为灯塔指引人们前进的方向,这才是人类吗。
但是当大师不在出现时,“丧”情绪怎么抑制下去?其实不难只要一但进入了工作就感受不到了,起初我抱有疑问难道工作了就要放弃思考了吗?我觉得不可能会令人陷入无法思考的情况,但是这一次我亲身体验到了。我这个人脑子反应快,所以无时无刻都处于神游状态当中,一会想想东一会想想西,从天南想到地北脑子很活跃但是并不集中,这也可能是射手座的天性,结果今天上班的途中一路上脑子空白,什么都不想想感觉用脑是一件非常累人的事情。感觉满脑子有很多东西但是居然放弃了思考,一路上真的是呆滞状态。思考都放弃了又怎么会感受到情绪的变化呢,一切都变成理所当然去做的事情心里居然没有觉得半点不公,好像就这样做才是生活的本质。一天班结束累到昏厥也就不愿意去想任何问题,也就不会受到情绪的变化影响,“丧”情绪自然就止住了。
还有一点我认为产生这样情绪的根本原因在于“想的太多,书读的太少”,因为原来的我也是感觉不到方向总有一种无力感、挫败感提不起兴致来,看了很多书后这种感觉就慢慢减少直到自己找到自己所爱时也就荡然无存了。想那么多自己的学识却撑不起自己的思绪,这不就成了头重脚轻的样子吗,当然会感受不到快乐还会栽跟头。所以我就用李白的行路难送给那些还在“丧”的漩涡中挣扎的年轻人们:“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