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十课—社会影响

中原焦点团队黄静2022-5-15讲十坚持分享第1031天


第一单元   从众

一、定义

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

感觉安全,枪打出头鸟

从众裹挟前行,有好有坏,根据当下的情形判断

不要只听是什么就判定好坏,尤其和孩子聊天的时候,厌学回家不要以世俗标准判断,要看当下的情境,社会心理学的核心:看行为要看人和情境。厌学回家看似不好,可能挽救了他的生命。不能说绝对好还是不好。核心特点:自愿做,又受群体影响。坚守内心,又考虑周围的环境。

二、特点

1.群体压力为真实(警察在场)/想像

需要被咨询,处理很多自己的东西,不然有很多的内耗和纠结,内耗和纠结带来很多影响。

受环境的影响,从众的影响下可能失控,做一些自己本来不想做的事情。

电击研究:

远离环境,坚守初心

2.意识到→理性抉择→从众(交警注视之下大家一起等绿灯);

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提前打个预防针,免疫了,下次就不会从众了

可以尝试,有了感受和了解,更容易辨别,从众减少,尤其是不好的从众。让孩子发展独立的自我。

家长事无巨细安排,家长安排不了的时候,孩子自身的体系崩塌,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孩子不愿意从众,可能是自我意识的萌发: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保持自我自主。如果孩子特别的听话,反而会有更多的麻烦。

竞争太激烈,家长管不管都不行,管牺牲掉亲子关系,不管内卷太厉害

没意识到→不自觉从众(路上围观)

3.有时不符个体本意,仍属自愿行为/自愿性(到人多的饭店就餐)

吃饭的时候用脚投票,就餐的人多,说明味道好。

思考:这是我想要的吗,是我真的需要的吗?

饥饿营销:很多人排队,吸引来更多的人

三、功能

1.社会层面: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价值观

2.个体层面: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

四、从众的类型

1.真从众——表里如一,无冲突

2.权宜从众——表里不一,最普遍,有冲突和焦虑

在电梯里好几个人背对电梯,不说话,一个大妈上来,她也背对电梯,后来上一个大学生,也背对电梯。后面做接龙,窗前明月光,后面马上就有人接。受环境的影响大。

3.反从众——自我控制,防止失控,领导做派

我就不跟你们一样,需要强大的内心力量和勇气五、从众行为的原因

1.寻求行为参照——情境不确定

打游戏,好好学习的人反而成为异类

2.对偏离的恐惧——东方文化鼓励从众(一言堂)

3.群体凝聚力——荣辱与共同进退

考虑更重要的是什么,为了什么来学习,排序,清楚初心,希望怎么样,做哪些是有用的,保持独立的自我是重要的。到餐厅吃饭要酌量而食。

六、影响从众的因素

(一)群体因素

◆一致性愈高,群体压力大,越容易从众

越相似,越一样,越从众

小孩模仿,当群体压力大,会比较焦虑,容易从众

◆凝聚力越大,吸引力越强,越容易从众

◆群体规模的影响,规模的临界值:3-4

更多的人容易分成更多的小团体,不一定都容易从众。几个人就几个小团体。团体大,人多,容易出现更多的小团体。

网络班分组,一个组五个人,或者六个人

地面课,一个组四个人

相似的人在一起,比如厌学孩子的妈妈

(二)个体人格因素

自我评价高,从众少;自我评价低,越容易从众

自认为自我独特。如果特别受他人影响,是不是自我评价低,让自己的自尊水平越来越高。好多人容易受权威的影响。找到心中最好的自己,自己是自己的救世主。不要理想化任何人。内心强大,又不会让人觉得特立独行,这样的话就真的成熟了。外圆内方,外化内不化。

自信心强,从众较少;自信心低,容易从众

每个人是自身问题的专家,每个人都拥有宝藏和资源,但是容易向外求。

(三)情境的明确性

情境明确,判断标准清晰,从众会减少

越透明,从众会少。要想对事情清晰,就要去学习。

◆情境模糊,对自身判断的肯定程度降低,从众可能增加

★性别、智力也有影响,但未发现有明显确定性关系

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一、社会促进

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如果相互都不来电,搭配没用。如果相互来电,可能就不累。搭配相看两不厌的。

他人在场的形式:实际在场、想像在场和隐含在场(关系和假设问句)

重要他人,偶像效应两种效应

1.结伴效应(社会比较的压力;青少年骑自行车:独自、跑步伴同、竞赛时速度不同)

差不多的人在一起,越相似结伴作用越强。

一个人学习和团体学习

2.观众效应(拉拉队,美女效应)

事情不太熟练,有观众状况更差

适用熟悉和熟练的地方,有人的时候会做的更好社会干扰/社会抑制:有时候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的现象

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的心理机制(图的解释)

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肯定和鼓励

优势反应强化说对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美国学者扎荣克提出◆他人在场,动机水平提高,优势反应易表现,弱势反应受抑制◆优势反应已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不假思索即可做出二、社会懈怠定义: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吃大锅饭”)

三个和尚没水喝,做多错多

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一层层的管理者不干活,干活的很少)产生原因: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解决办法:加强考核,把活动努力和成果量化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一、模仿模仿定义: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特点:1.自愿的;2.相似性分类:有意模仿(有意识、主动)和无意模仿意义:

1.学习的基础

2.适应作用

3.促进群体形成

模仿的发展

趋势:无意→有意;游戏→生活实践;外部特征→内部实质内容

塔尔德的《模仿率》

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

模仿定律:

1.下降律(下层模仿上层)

2.几何级数律(滚雪球)谣言,清者自清,以静制动

网络时代最怕的就是红,红了之后就是黑。功成身退。月盈则亏,物极必反。

3.先内后外律 (先模仿本土)

二、暗示(一)定义: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及体语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环节:暗示者、暗示信息,被暗示者(二)分类

1.来源:他人暗示/自我暗示

2.暗示者的目的:有意暗示/无意暗示

3.暗示双方的接触关系:直接暗示/间接暗示,PUA直接暗示

4.暗示效果:暗示/反暗示

(三)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1.暗示者:社会地位、权力、威望、人格魅力

2.被暗示者:独立性差、缺乏自信、知识水平低;年龄小,女性

3.所处情境:客观因素,处于困难情境、缺乏社会支持

既有坚定的内心,又不会让人不舒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