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读到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李诞”是一个欢脱、潇洒、靠老天赏饭的创意人,最重要的人“不严肃”。
他说脱口秀永远是“哈哈哈”的状态,小眼睛眯起来,顺势自然的摸摸自己的毛寸头,像是卤蛋上画了两条线,很有画面感,没有“用力”的痕迹。从观众的角度来看,那就是天生自带光环天赋型选手,好像永远不用努力,就能轻轻松松地做到最好。
《向往的生活》其中有一期是“李诞”作为特邀嘉宾,在整个节目中,他呈现出来的都是“松松散散”的状态,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是:“真的很累,哈哈哈哈”,连走路来都特像北京遛弯的老大爷,无比自信的一摇三晃。
节目无所谓真假,它只是选择人其中的一面或者几面,然后放大再放大。我始终相信只要是呈现出来的,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真的,最起码这个“选择”就是真实的。
他选择把自己“松弛”的一面呈现给大众,然后乐呵呵的和其他人分享屏幕前的观众是如何吐槽他的。但屏幕中的他,只是他的一个侧面而已。
透过这本书,一方面,我看到他真正的内核是清醒、专业、甚至是无比的勤奋。另外一方面,我强烈推荐所有职场人都翻翻,除去行业和李诞的个人标签,这更像是一本工作手册说明书,多一个视角帮助我们重新理解工作这件事儿。
01 清醒:这是一份工作
创意类的工作,很容易被被贴上“灵感”“天赋”的标签,换句话说,这样的工作只有特定的人才可以做,甚至认为它是靠天赋、兴趣和灵光乍现才能完成。
但他对自己职业有着清醒的认知,第一句话就是“首先,这是一份工作”。工作的本质是交易,我们在用自己的时间和才能,通过一家公司,与市场交换金钱,就这么简单。
实话说,这句话给我托了个底。不管什么类型的行业,只要先把它看作是一份工作,好像一切都有迹可循。脱口秀我没说过,但谁还没有工作过呢!无论多难的工作,我们先达到这个底线再说别的,是不是有一种莫名的轻松感。
写作,对我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它是一个不断否定的过程,我现在陷入一种特别内耗的状态:
我已经从事了这份工作,却常常觉得自己不适合写作,经常问自己:我怎么就开始靠写东西为生了呢?一边写,一边纠结,一边又在鼓足勇气去写。
其实根本上,是我认知出现了问题,我把写作看成了一份不可高攀的工作,潜意识就是觉得这是作家才能做的事情,所以总有一种“配不上”的感觉,其实还用不着动用天赋或者别的灵光一现,就把它当成工作,而我所做的远在这个标准之下。
写作也仅仅是思考的工具,有人能够靠嘴思考,我要训练自己成为要用手思考的人。
下一次,当又在犹豫纠结时,狠狠的记住:这是一份工作。
02专业:时时刻刻都做到专业
看过脱口秀大会的人都知道一个点,就是只要王建国一说谐音梗,镜头下一秒必切李诞光溜溜的大脑袋,他便配合着摇摇头无奈的笑一笑。
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
这是一份工作,你是专业的,就不要干业余的人也能轻易做到的事,所谓取法其上得其中,是对创作最基本的追求。
写谐音梗、用网络用语,就是一出手就认输了,就是一出手你就取法其中了,你指望得到什么呢?
那专业人士追求是什么呢?他给出这样的回答:专业人士追求的不是流星的高光,而是不管刮风下雨,都能有一点点收成。
就是这么朴素的道理,专业就是持续产出,而且必须要有产出,要不怎么区别业余和专业呢,只有时时刻刻都做到专业,这样跟你接触的人才不会看轻你,才愿意相信你。
那怎么才能做到时时刻刻都做到专业呢?
第一,建立自己的节奏
在建立自己做事的节奏之前,有一个事实非常重要,那就是接受自己的不在状态。
我十天有十天都不在状态,因为写作本身是一件痛苦的过程,本能的就会逃避,现在我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优秀的人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区别在于:
强者会想办法克服,
他们会不停的问自己:
我怎么样才能做到?
我应该怎么做?
需要我付出什么?
弱者只会找各种理由接受,不停地说:
我做不到。
我付不起。
前者是开放思维,后者是封闭思维。
所以接受自己不在状态这个事实,想办法解决就好了。
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节奏,从我的理解来看,做事情有两个点很难:
一是启动,二是持续。
先说说启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万事开头难,进入一件事情是需要时间的,哪怕是看一部电影,如果不能有效的“启动”自己,那必然是死在开头上。
看看大牛是如何启动自己的,梁左在写《闲人马大姐》时是这样创作的,每天要写剧本前,随便翻开成语词典的一页,挑一个成语,读完这个成语的释义,以此为主题出发,开始写作,这样便进入写作的状态。
提炼一下就是,做一件有挑战的事情之前,先找一件简单或者容易操作的事情,让自己慢慢“滑入”你想要的那个状态。我们需要给自己刻意创作一种工作的“仪式感”。
再来就是持续,李诞给新手的建议是:
哪怕你给自己定“半年写一次”也行,你当它是份工作,你就得建立节奏。
不能说我心情好的时候我就写,你是天才,那我没话讲。如果它是一份工作的话,你就得把它当活干。
成为专业选手必然是一个枯燥的过程,优秀是不厌其烦训练的结果,强制给自己定指标,定周期,量化自己训练。
关于“持续”我最想说的一点是如何保持自己持续的状态——不要批判自己。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手机就被打开无数次,当思路上稍微受阻的时候,我的念头就会“逃避”,然后就想着做点别的事情,一会吃点东西,一会上个厕所,最不好的就是打开手机。
我当然知道这样的行为不好,但不要批判自己,因为这样只会越来越糟糕,要训练自己快速观察自己的意识,反问一下自己,“嗯?我怎么还在玩手机?”,然后放下手机,继续就行。
能完全掌控“启动”和“持续”这两个关键点时,我们做事情的节奏感也就慢慢浮现出来了。
第二,保持最基本的训练量
全部的核心秘密就是量,量够不够。这句话不是我说的,但这样的道理我们都应该听腻了,熟能生巧嘛,可就是没做到。
所以没有认知误区,只有对这个事情的认知忽略。我们总想弯道超车,总想三天五天七天就快速学会一件事情,但好东西就是“磨”出来的。
李诞对脱口秀演员的灵魂发问:
你的量够吗?
能不能做到每天起来先写五个段子再去玩手机呢?
能不能做到每天睡觉前把早上写的五个段子改得更好呢?
尼尔·盖曼也说过类似的话,就是写作的时候,可能先写出来30万字,这30万字都是垃圾,但那30万字就是为了你后面真正要写的20万字做准备。
牛人就是这么练成的,明确的告诉我们了,那我们执行就好了,不需要思考为什么,只有在真正的实践中才能长出属于自己的智慧。
我现在思考的是:
如何让自己一直保持每日都有一定的输出量?
用什么方法去管理(诱骗)自己训练技能?
偷懒是非常容易的,任何一个小小的念头,都会转移我的注意力,让我鬼使神差的做容易且愉悦的事情,迷迷糊糊中就消耗了几个小时。成年人的世界,你要成为自己的家长。
再说几点关于心态上认知,为了增加这几点认知的参考性,实话实说,这都不是我说的,是总结李诞的经验:
无论如何,先行动起来,写起来。
写不好你还写不坏吗?有了坏的,才能有好的。
完成比完美重要。
狠狠地操练自己。
没有什么弯路,只有积累。
高手一开始效率也很低,主要是不会,量没够。一旦量够了,就好了。
最重要的提升写稿能力的办法:天天写。
第三,高要求
书里李诞提到他们的一个工作细节,还挺让我惊喜的,那就是写逐字稿。
他说到这样一个新人现象:
刚开始讲脱口秀的朋友,一个普遍问题是嘴里零碎儿多,“然后然后然后”“就是说”“嗯啊这个那个”,去除这些零碎儿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写逐字稿,背下来。
这么实操且朴实的方法,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做呢?哪有什么高深莫测的一招制胜,不过都是日积月累的砍柴功夫。
对李诞来说,脱口秀的高标准是要按照春晚和高考作文的要求创作,不可思议又绝对可以参考。想想还有几个人的实战经验能超过高考作文呢?
让我回顾一下,800字高考作文的要求:
主题清晰,结构完整,文笔流畅,文体除诗歌外不限。
第四,你是你的目的
我非常喜欢这句话——你是你的目的。我要成为专业选手,那我所有的一切思考和行为都是为未来的我服务的。奥特曼打小怪兽,打小怪兽不是最终目标,而是成为更高阶版的奥特曼。
最后把李诞的这段话,分享给大家:
你是你的目的。
你25岁那年有个耗尽全力去解决没有解决掉的事,你觉得五年之后还会记得吗?但是你五年之后是不是还跟25岁的自己一样呢,这个才是重要的。
所以你拼尽努力是非常对的,这个事做好了,做对了,做错了不是很重要,关键是你怎么理解这件事情,你怎么升级自己对做事情的认知,你还会不会在同样的事情上跌倒第二次。错不可怕,你知道错在哪里就好了。
至于没有结果的事,它肯定是有结果的,只是不一定是你想要的结果。咱们从特别世俗的角度来说,这未必是坏事,当年看起来完全是做错了的事情,后面也可能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