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我们弹琴最终目的是发出美妙的声音。
由于钢琴发音是通过键盘的杠杆作用来推动小锤敲击琴弦,因此在钢琴上要想弹出像声乐或者弦乐那样歌唱的声音,并不容易,钢琴天生就不是一种歌唱的乐器。如何弹出歌唱的、美妙的声音?成了每一位演奏者追求的终极目标。
那如何弹出歌唱的、美妙的声音?
有一些人会觉得,歌唱的、美妙的声音存在于大型曲子中,因此,等我们弹的难度到了,自然就有好听的声音了;有的人认为好听要分曲子的种类,像拜厄、车尔尼这种基础性的练习曲式的曲子就没有夜曲之类的曲子好听,因此弹不好听是正常的!
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那钢琴学习就太太太简单了,无论开始如何学的等到了大型曲子就能自动弹好听,那郎朗、李云迪应该比比皆是!但实际上,郎朗、李云迪也只有一个!
想要弹出美妙的声音,其实也很简单,从第一堂课开始就要将正确的声音概念点点滴滴灌输给学生,每一堂课都如此,时间久了学生不仅会养成“听”的习惯,而且对声音变化也会很敏感。
但很多教入门的教师包括我自己最初的教学,更多强调的是手型,而不是声音!我努力回想是为什么?可能因为手型是外在的,可视觉的,有固定形态的,好不好可以一眼而定;而声音没有固定的形态,不能用眼看,需要听,听完还需要判断,而不同的曲子有不同的风格,对声音的要求也不一样,所以,即便同一个饱满而圆润的声音,放到不同的曲子中要求也不可能是一样的,之间的差异很大。因此“声音”相比“手型”,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钢琴弹奏的三种基本奏法包括连奏,非连奏,断奏。这三种基本奏法也是用的最多的,有没有一个标准的声音呢?用这个标准的声音套在所有的曲子中可以吗?
也许单独弹出一个音来有标准的声音,但是这个所谓标准的声音套在曲子里可能就不合适不标准了。
这里借用李民老师课上的一个例子:小汤一中的《小矮人进行曲》和《小矮人舞曲》。
这两首的奏法都是断奏,音完全一样:do、re、do、si、do,但风格截然不同,因此即便同样的奏法,对下键的速度、指尖的要求、声音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小矮人进行曲》是四二拍,一小节有两拍:强、弱。进行曲风格的曲子大多节奏整齐,音乐雄壮有力,曲调鲜明,因此在弹这首曲子时,手指下键要坚定,声音是饱满,有精神的。
《小矮人舞曲》是四三拍,和只有强、弱关系的四二拍不同,它是强、弱、弱的三拍,舞曲风格更明显,因此这首曲子的声音相比上面一首会更柔和一些,触键相对柔软一点,律动上更活泼。
同样奏法的两首不同曲子,发出一样的声音肯定是不合适的。就像一百个人心里会有一个百个哈姆雷特,一百个钢琴家演奏的同一首曲子就会有一百个版本,一百种音色,也因为如此,色彩斑斓的钢琴吸引者众多作曲家、演奏者为之着迷。
想到了一句话:以不变应万变!这句话用在弹琴上也很合适。在弹奏曲子中,我们要用这几种基本的奏法来应对万变的曲子,因此,弹奏的形态还是那几种,但是处理的方式却是千变万化的,由此才有了钢琴丰富多彩的音色。
当这些最基础的小曲子都能做好后,后面更长的曲子就有了更多要求。
在弹旋律更长的曲子时,除了上面的对触键、手指、声音的要求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更多。在拿到曲子之后,需要唱一唱,找找乐句,找到呼吸点,同时在每个乐句中找到它的最高点,这个最高点不一定是最高音,而是整句语气的高潮处,还要注意音乐、声音的走向以及伴奏声部的配合等。
例如拜厄基础教程第66条。八六拍,这首曲子连线的划分可以让我们很好找到乐句和呼吸点。第一句有四个小节,我们唱一唱就会发现,第一句的最高点是最后一个音“re",而不是之前的“mi”,在力度记号中,也有个渐强到“re”去,因此在弹的时候,先要考虑句子,要弹出来是一句话,一句音乐,而不能把音割裂成一个一个的。
其次,要设计开始和结束的音。万事开头难,弹琴也一样,第一个音如何触键,用多大的力都是要提前想清楚的,要考虑后面音乐的走向来处理前面的音,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就弹。这里第一乐句没有力度标记,看后面音的走向是要渐强到“re”去,因此开始的音不易处理的太强;有了好的开始,还有注意结尾,结束的语气主要是两种,一种要“收”住,轻下来;一种是强的,突出出来。第一句的结尾是要渐强上去,因此在弹奏这一句到结束时,需要有牢固的手指支撑,用手掌内在的张力将音推上去。强弱仅有重或者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内在的张弛,才能让音乐更灵动。
之后,弹奏中的声音要有方向感。每个音需要有倾向性,走到下一个音,而不是独立的存在。就第一乐句在弹奏时,第一个音下键后,手掌里要吃住劲儿弹到下一个音去,而不要弹一个音就放松,这样放松的弹,声音每次都是新的开始,方向就不够明确,音乐也不会很连贯。
声音要想有方向感,需要在一个力量内从一个音转到另一个音,就像我们唱歌一样,是一口气唱一句下来,我们是按照句子唱歌,不是按照字唱歌。弹琴也一样,这一句相当于一句歌词,每个音就是歌词里的字,一句就像唱歌一样需要用一个力量(一口气)完成,下键之后的力量是在不同音之间转移,同时做出渐强或者减弱(张弛)的处理。
旋律声部处理完,还需要注意左手伴奏声部,这首曲子是分解和弦的形式,三个音一组(一个和弦),伴奏一定不能等同或超过旋律声部,它需要轻轻的铺在下面,就像交响乐队中,当主旋律声部出来后,其他声部的乐器都要让步给主旋律,在下面轻轻的演奏来衬托主旋律。因此这个伴奏声部必须要轻下来,手指贴在琴键上,手腕跟手指做同相的配合,不需要太大的动作用力的触键,指尖站牢,贴键把音平稳柔和的弹出来。
弹好每一个音以及音之间的连接,一个好听的句子就出来了,每一个句子都弹好了,曲子也就好听了。
这“美妙的声音” 需要在最初弹奏第一个音时,像种子一样种在学生的心里,并且需要精心灌溉,静静等待它生根发芽,慢慢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