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杜聿明,不能不提另一位黄埔一期生宋希濂。至少三次关键职位的选择上,杜、宋是最终候选人,但胜利者是杜。
第一次:1941年选择远征军第一路军副司令长官,杜、宋角逐,杜胜。宋希濂成为第二次远征的集团军总司令。
第二次:1945年选择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熊式辉=杜聿明组合与张治中=宋希濂组合角逐,熊杜胜,张宋发配新疆去了。还有一个组合是何柱国=汤恩伯,先出局了。关麟征一开始就是备胎,参看李宗黄回忆录便明白。
第三次:1948年选择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所主任,杜、宋角逐,杜胜。宋希濂去华中剿总当副总司令,最后两人都成了阶下囚。
(宋希濂比杜聿明帅多了)
为什么总是杜聿明中选?人事因素比重很大。
国军讲派系、论人情,空降的司令长官要想将各派系部队指挥如臂,需要和部队长们有良好互动。毫无历史关系又不讲人情,谁给你卖命?李宗仁在回忆录台儿庄那一段写的很到位了。杜聿明正胜在这一点。
第一次远征,核心主力定为第5军,副长官自然是杜军长的,虽然这职位除了背黑锅意义不大。如果是第71军先到云南做远征主力,副长官就是宋了。可惜山西比广西离缅甸远。
接收东北,首批出关的是第13军(第4师、第89师)、第52军(第2师、第25师、第195师),其中第25师是从第4师扩编出来的,杜聿明正是出身第4师又到第25师的,他的副手郑洞国则是第2师元老,自然比宋希濂更合适。如果是后来也去东北的第54军(其核心第36师是宋希濂的起家部队)、第71军(宋希濂的基本班底)先出关,那长官就是宋了,可惜云南比广西离东北远。
徐州剿总的道理一样。刺儿头邱清泉独服杜聿明一人(邱的政治部主任吴思珩语),杜在豫东会战对黄百韬有救命之恩,和孙元良好歹无冤无仇。宋希濂和邱、黄毫无历史关系,和孙元良是几十年都没解开的冤家死对头。用谁不用谁一目了然。
当然,杜聿明在人事因素上得分高,不代表他在作战上不行。题主关于昆仑关、第一次远征的问题,
顺着往下讲讲徐州剿总副长官的选择。
蒋介石及国军决策层的长官们,都是在一战前完成军事教育的,脑子里全是决定性会战的思路,到处寻求主力决战(孟良崮就是一例),这次又明摆着要打决战,自然倾向于打赢过主力决战(包括收拾过主力决战残局)的指挥官。
这方面,从国军角度,杜聿明的成绩单是:
1.1946年第二次四平会战,指挥国军击破共军追击至松花江。(说这仗是白崇禧指挥的同志,烦请查查白是哪天到东北哪天走的)
2.1947年第三次四平会战,指导国军解四平之围。(杜在病房里策定方案,郑洞国负责前线指挥。连熊式辉都跑到杜的病房参加会议)
3.1948年豫东会战第三阶段,指挥邱清泉救出黄百韬、驱逐共军过黄河、收复开封。
还有辽沈会战最后阶段在锦西指挥撤退、收拾残局。
而宋希濂及其他同资历的将领(除杜的助手郑洞国外)拿不出同等的表现。即使战将如薛岳,国共战争初期从苏中辛辛苦苦推进到鲁南,却在几次中型败仗后被解职,也与没打成(不是没打赢)主力会战的评价有关。所以,杜聿明从资历、从成绩上看,被委以重任都不足为奇。只是到了那个时候,换谁也无法扭转乾坤了。